都市文化:九十年代美学和理论热点的一个动因
本文选题:都市文化 + 大众文化 ; 参考:《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06期
【摘要】:正 一 寻求90年代热点动因的人口20世纪90年代是1840年以来中国文化转型的最为关键和重要的时期.美学.按照现在的通行理论,是一种关于审美文化的理论.审美文化,作为接连现实与理论的广阔场地,与中国的文化转型紧紧相连,从90年代伊始,就热点不断.本文不想对以往的热点作现象的回溯和分类的总结,也不想以此为基础对未来的热点作一预测和展望,而想以远离热点的方式来接近热点.已经和还将继续决定90年代的美学热点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构成本文的言说基调.这是一个很大很大的题目.可以从多种角度,多个方面去探讨.这里我选择读解中国式的都市文化,作为进入这一题目的一个入口.
[Abstract]:The 1990's is the most critical and important period of Chines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since 1840. Aesthetics.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theory, it is a theory about aesthetic culture. Aesthetic culture, as a wide field of continuous reality and theory,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1990s, it has been a hot spot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1990s. This paper does not want to summarize the retrospect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hot spots in the past, nor do we want to make a prediction and prospect of the future hot spots on this basis, but to approach the hot spots in a way far away from the hot spots. What has and will continue to determine the aesthetic hotspots of the 1990s constitutes the tone of this article. This is a big, big topic. Can be discussed from a variety of angles, many aspects. Here I choose to read the Chinese style of urban culture as an entry into this topic.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B83-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本刊编辑部;百期改刊寄语[J];上海戏剧;1985年06期
2 芝崎好文;贾玉麟;;关于“大城市文化”[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6年08期
3 高增杰;;当代日本的大众文化[J];日本研究;1987年03期
4 吴海;;大众文化刍议——兼论广州的大众文化[J];开放时代;1988年05期
5 荣伟;;略论广州文化的意义——一个文化哲学的论题[J];开放时代;1988年11期
6 蔡茂生 ,林海华;大众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7 李长虹;冯达文;;广州的“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访学者冯达文[J];开放时代;1989年02期
8 梁秉钧;;都市文化与香港文学[J];文学自由谈;1990年01期
9 李福祥;人民大众渴望欣赏大众文化[J];长白学刊;1991年02期
10 丹尼尔·布尔斯廷 ,户晓辉;美国的广告与大众文化[J];文艺研究;199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哈宝信;;多元文化与上海的都市化[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一次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2 周星;范阳;;都市与社会流行现象[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一次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3 戴一江;;浅谈美容师的审美观[A];第四届东南亚地区医学美容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1999年
4 龙彼德;;邓小平文艺思想与中国文艺的发展[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6年年会论文集[C];1996年
5 谭志图;;要关注和研究当前文艺“非意识形态化”思潮[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6年年会论文集[C];1996年
6 黄浩;;批评失语症——90年代文学批评把脉[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7 刘淮南;;知识分子文化的凸现与“第三种批评”[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8 虞必胜;;馨香结茶缘 传媒播文明——浅谈宣传报道对茶文化节的作用[A];'97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学术研讨会论文提要[C];1997年
9 朱效梅;;以邓小平理论引导大众文化健康发展[A];“邓小平理论与21世纪中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卢祺义;;上海现代茶馆的兴盛及时代特色[A];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论文选[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静;当代文化建设和影视媒介[N];安徽日报;2000年
2 记者 路艳霞;环境剧 雕塑剧悄然露头[N];北京日报;2000年
3 ;关注22种文化形态的嬗变[N];北京日报;2000年
4 本报实习生 王小玲;电影:是大众文化还是贵族消费?[N];中国妇女报;2000年
5 张学广 西安邮电学院社科部副教授、哲学博士;广告文化与教育责任[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高欣;21世纪中国高校校园文化走向[N];中国教育报;2000年
7 李东芳;九十年代的文化真实[N];中国教育报;2000年
8 王玉印;大众文化与文化产业[N];中国文化报;2000年
9 刘本荣;构建长江三峡文化产业体系[N];中国文化报;2000年
10 中共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 陈来立;把石家庄建成文化强市[N];中国文化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民卿;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简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叶虎;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思潮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陈虹;90年代中国电视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周宗伟;“高尚”与“卑贱”的距离[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邱培成;前期《小说月报》与清末民初上海都市文化[D];复旦大学;2004年
6 戴俊潭;电视传播与转型期中国农民的意识现代化[D];复旦大学;2004年
7 高岭;审美文化语境中的商品拜物教批判[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8 刘水平;大众文化:意义的生成与理论的张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傅守祥;欢乐诗学: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D];浙江大学;2005年
10 杨晓光;文化消费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秀梅;当代大众文化价值取向的现实透视[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李若岚;“华服之秀”:以服装为隐喻的大众文化诗学[D];暨南大学;2000年
3 张勤勇;鲁迅后期杂文与都市文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4 黄华军;雷蒙德·威廉斯的大众文化思想及其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冯国强;略论大众文化对青年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刘月;转型期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7 刘子岸;审美化生存[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8 毛明勇;论余秋雨的都市文化意识[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余江宁;从北宋东京的娱乐生活看当时的都市文化[D];安徽大学;2001年
10 李炜;大众文化视野中的池莉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8123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1231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