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

发布时间:2018-04-28 03:38

  本文选题:美学困境 + 民族化为本 ; 参考:《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12期


【摘要】: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一些人把民族化与全球化的关系本末倒置;不同美学流派之间的论争没有共同的前提;中西美学转化与对接变成杂糅;美学被一些人狭隘、歪曲理解为"快感学"、"美丽学",造成美学泛化并导致学科存在的合法性受到质疑。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中国当代美学建设应该走以民族化为本的多元化之路;美学对话应该以本民族的现实为基础,而不是套用西方的某个抽象概念;西方美学可以借鉴,但应避免把中国美学变为"西方美学再阐释";针对美学泛化和歪曲异化问题,应该强调美学的哲学学科性质,使"感性学"真正努力做到使人的感性认识完善。
[Abstract]:The dilemma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research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some people put the relation between nation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before the horse; there is no common premise among different aesthetic schools; Aesthetics is narrow, distorted and interpreted as "pleasure science" and "beauty science", which leads to the generalization of aesthetics and the questioning of the legitimacy of subject existence. 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esthetics should follow a pluralistic road of nationalization, that aesthetic dialogue should be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the nation, rather than applying an abstract concept of the West, that Western aesthetics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However, we should avoid turning Chinese aesthetics into "reinterpretation of western aesthetics" and emphasize the philosophical nature of aesthetics in order to make the perceptual study perfect in allusion to the problem of aesthetic generalization and distortion of alienation.
【作者单位】
【分类号】:B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玉能;在后现代语境下拓展实践美学[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劳承万;;美学学科的两种理论形态[J];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06期

3 毛崇杰;知识论与价值论上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也评“新的美学原则”[J];文学评论;2005年05期

4 劳承万;;研究中国美学的若干方法论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志荣;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朱媛;;试论身体美学的理论范式与研究意义[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李世涛;后实践美学与实践美学的批评与反批评——从对立、排斥走向对话、汇通之二[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4 陈元贵;;从仪式的惯例到审美的惯例——审美尺度的客观性[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王远坤;饮食之味觉及其美感[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6 向莅;;论表现主义艺术与表现主义美学之间的关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7 王彦霞;论杰姆逊的比较文化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陈向义;;实践美学的当前境遇[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9 刘松来,尹雪华;“以天合天”与“妙悟”之我见——中国古代艺术领域直觉思维理论溯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张涛;创新:诗歌创作的价值体现——对赵翼诗歌理论的另一种诠释[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傅星寰;;政治中人的“异化”——珂塞沃伊形象解析[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蔚然;从写实主义视角重新研究《红楼梦》[D];复旦大学;2004年

2 杨九华;论瓦格纳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思想寓意[D];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

3 戴明朝;美的问题:人类学个案分析[D];复旦大学;2005年

4 丁玉龙;当代蒙古语诗歌综合研究(1947年-1978年)[D];内蒙古大学;2004年

5 朱首献;人学文学论[D];浙江大学;2005年

6 赵新林;Image与“象”——中西诗学象论探源[D];四川大学;2005年

7 张贞;中国大众文化之“日常生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季芳;实践美学的生态维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殷海卫;《苕溪渔隐丛话》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震;理解的真理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博;悲剧与死亡——论悲剧的美感及死亡意象的审美特质[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刘三秀;论审美超越性[D];厦门大学;2001年

3 杨雄;关于阿多诺“文化工业”及现代主义艺术理论的反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余学玉;由理性向非理性过渡的桥梁[D];安徽大学;2002年

5 徐煜;论经典名著的舞台解构演绎[D];上海戏剧学院;2002年

6 李旭;审美意识与文体变迁[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任晓燕;从隐形之诗到显形艺术——论马利坦诗学理论中的诗和艺术[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志华;杜夫海纳对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类型的现象学描述[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9 权绘锦;论鲁迅的复调小说[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南华;朱光潜悲剧美学思想与尼采[D];西北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陶东风;研究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的三种范式及其西方资源——兼谈“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并答赵勇博士[J];河北学刊;2004年05期

2 鲁枢元;评所谓“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审美日常生活化”的价值取向析疑[J];文艺争鸣;2004年03期

3 张玉能;实践美学:超越传统美学的开放体系[J];云梦学刊;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正勇;;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12期



本文编号:18136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136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0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