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文化的历史批判——评黄力之的《中国话语》
本文选题:审美文化 + 《中国话语》 ; 参考:《中国图书评论》2002年08期
【摘要】:正和其他的大众文化研究论著有所不同,《中国话语》贯穿着历史主义的批判精神,它始终关注当代背景下的思想跳跃和文化轨迹,对宏观的审美现象进行冷静的历史理性读解。所以,历史感作为一条重要的思维线索呈现在著述之中。从对历史的纵向把握中,作者尝试理解现代中国的文化国情,即意识形态批判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的逻辑统一。专著依照历史的时间发展然而又合乎思想逻辑地划分为几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在流动的视域里考察审美文化的飞速变迁和狂
[Abstract]:Different from other popular cultural studies, Chinese discourse runs through the critical spirit of historicism. It always pays attention to the ideological jump and cultural track under the contemporary background, and makes a sober historical ra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macroscopic aesthetic phenomenon. Therefore, the sense of history as an important thinking clue is presented in the works. From the vertical grasp of history, the author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conditions of modern China, that is, the logical unity of the possibility and inevitability of ideological criticism. The monograph is developed according to the time of history but logically divided into several interrelated stages. It examines the rapid changes and madness of aesthetic culture in the flowing field of view.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分类号】:B8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奥夫斯相尼柯夫 ,汤侠生;社会主义的审美文化[J];文艺理论与批评;1987年05期
2 金亚娜;审美文化的概念和结构[J];求是学刊;1990年06期
3 邓牛顿;说“清”[J];文艺争鸣;1990年01期
4 李丕显;独树一帜的美学探索——于乃昌《西藏审美文化》浅评[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5 谢方;美学研究与应用——“浏阳花炮美”学术研讨会综述[J];湖南社会科学;1991年06期
6 李林;审美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关系[J];学术论坛;1992年02期
7 王学海;;论发展审美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意义[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8 李林;审美文化与人类文化同步发生——艺术考古材料所证明[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9 荆学民;论审美文化的客体形态[J];文艺研究;1993年02期
10 李西建;当代文化进程中的审美文化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199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学海;;新世纪中国艺术美学展望(提纲)——以中国画,中国内衣市场行情为析例[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黄河涛;;企业审美文化与审美文化产业[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于乃昌;;走进边缘——中华美学格局中的中国少数民族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张振华;秦玉兰;;电影美学:步入新世纪的困惑[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5 唐孝祥;;近代岭南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A];中国民族建筑论文集[C];2001年
6 张海文;曾令可;王慧;程小苏;;青瓷的工艺特点与其艺术特色的关系[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童庆炳;;毛泽东的美学思想三题[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朱存明;;“视觉文化”与当代生活方式的变迁[A];“美学与当代生活方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周建良;;试论高师声乐教学体系的基本特征[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10 徐放鸣;张玉勤;;《全球化语境中的休闲文化研究》论文提纲[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程为宝;论文化底蕴对包装设计的基础作用[N];中国包装报;2000年
2 邢建昌;从美学研究到审美文化研究[N];文艺报;2000年
3 黄石明;文学理论的机遇和挑战[N];中国文化报;2001年
4 王小舒;清代的审美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1年
5 邢煦寰;审美文化与华服创制[N];中国文化报;2001年
6 仲呈祥;警惕艺坛媚俗文化泛滥[N];人民日报;2001年
7 张学昕;“全球化”与我们的文化选择[N];文艺报;2001年
8 闫振中;赫赫我祖,,来自昆仑[N];西藏日报;2001年
9 夏硕琦;工笔画在复兴[N];西藏日报;2001年
10 程为宝;论文化内涵对包装设计的影响[N];中国包装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虹;90年代中国电视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显杰;镜像“话语”——电影修辞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卡丽比努尔·买买提;维吾尔族精神民俗审美文化研究[D];新疆大学;2004年
4 傅其林;阿格妮丝·赫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5 张艳艳;先秦儒道身体观及其美学意义[D];复旦大学;2005年
6 巫晓燕;审美现代性视野下的中国当代都市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庞飞;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审美风尚的变迁[D];山东大学;2005年
8 李明军;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众文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易存国;乐神舞韵:华夏艺术美学精神研究[D];东南大学;2001年
10 曹巧兰;城市审美形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强;中国当代审美文化下的张艺谋电影[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孙红;论转型期审美文化走向及建构[D];郑州大学;2000年
3 段吉方;审美文化与中国当下影视艺术的文化指向[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刘月;转型期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玉兰;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冲突中的美学价值重构[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常新;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反思、评价与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7 胡燕妮;审美世俗化[D];暨南大学;2003年
8 李旭;审美意识与文体变迁[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邵志华;现代广告的审美之维[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10 石舞潮;有意味的形式——近体诗格律与中国传统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8177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17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