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论“虚无”在中国美学思想中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8-04-29 03:40

  本文选题:道家 + 虚无 ; 参考:《东岳论丛》2009年05期


【摘要】:"虚无"既是道家哲学的基本概念,也是中国美学的基本概念。在中国美学中,"虚无"具有多种意义:首先,作为对非审美的心灵活动的否定,它是进入审美与艺术创作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作为与"实体"相对的虚空或无形之物,它是艺术作品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和艺术形象得以显现的必要条件。最后,作为对非审美的日常生活世界或经验世界的否定,它是艺术意境得以成立的根本依据和本质规定。
[Abstract]:Nihilism is not only the basic concept of Taoist philosophy, but also the basic concept of Chinese aesthetics. In Chinese aesthetics, "nothingness" has many meanings: first, as a negation of non-aesthetic spiritual activities, it is the first prerequisite to enter into aesthetic and artistic creation activities. Secondly, as a virtual or intangible thing relative to "entity", it is an indispensable element of art works and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artistic image to manifest. Finally, as a negation of the non-aesthetic world of daily life or the world of experience, it is the fundamental basis and essential stipul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rtistic conception.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刁生虎;老庄直觉思维及其方法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周全田;禅宗文化的悟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程金福;论广告艺术的形成及其艺术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杨芳;;论现代水墨的精神特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5 潘啸龙;《诗经》抒情人称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王念东;气韵与文气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陈育德;画形于无象 造响于无声——论音乐与绘画之通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王金龙;生活经验转化为审美经验的心理功能分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9 胡钟寰;“虚静”的审美机制与中国审美精神[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孙维城;南北宋之间几位词论家的词学观[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飞;喻晓;;论设计的客观性[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王天锐;;浅议贵州民族文化[A];布依学研究(之七)——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3 周威兵;;试论秦汉庄学和中国艺术精神之关系[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4 张梅;;《庄子》的语言艺术——卮言——从庄子的立言态度与立言方式谈起[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5 程晓曦;单军;;地域性城市设计与研究的逻辑理念——以青海省海南州恰卜恰镇城市设计为例[A];2007中国民族和地域特色建筑及规划成果博览会、2007民族和地域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索松华;;美学是研究审美现象的科学——兼论“生活美学”的合法性建构[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肖湛;许海;;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论音乐和其他艺术的区别[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罗斯宁;;论辛弃疾词中菊花和鸥鸟的意象[A];2003中国上饶辛弃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王建舜;;云冈石窟双窟造像的审美文化研究——模式、分解与对称、互补[A];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C];2005年

10 钟庆忠;;花文化效应成就了百万葵园[A];中国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D];暨南大学;2001年

2 李红霞;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王国栋;地域生态经济规划原理与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君仁;花儿王朱仲禄[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刘文勇;价值理性与中国文论[D];四川大学;2002年

8 余颖;城市结构化理论及其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9 汪丽君;广义建筑类型学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10 刘国民;董仲舒的经学诠释及天的哲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洁;神理与诗情——论船山诗学的超越本质[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2 余意;论宋代文人雅词的审美品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曹菊枝;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文化意蕴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胡希东;特定历史语境下生命个体之张裂[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何金俐;论艺术理性精神[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吕强;生命的困境和超越的自由——试论庄子的“逍遥游”[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王庆卫;论“气韵”的艺术理念[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施炎坤;新概念作文与中学作文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9 周春林;艺术语言运思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徐贞;超越忧患 走向审美[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鲍俊晓;;萨特论审美喜悦[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邵文秀;先秦道家对美与善关系的思考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182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182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e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