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论西方美学与李泽厚美学渊源

发布时间:2018-05-01 04:41

  本文选题:李泽厚 + 美学 ; 参考:《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摘要】:李泽厚认为中国古典文化是"以乐为中心"的"乐感文化","乐感文化"有着西方"游戏说"、"快乐说"的影子;李泽厚的"有意味的形式"的理论也来源于形式主义美学,他在其理论形成的后期提出了"度"的概念,主张用历史本体论反对任何精神心理实体的存在,这一思想的转变与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有关。符号论美学中艺术不是个人情感的自我表现,而是作为表现人类情感的特殊符号的"情感符号"理论也得到了李泽厚的重视,因而其实现了从群体性向个体性、必然性到偶然性、理性向感性的学术转向。阿恩海姆的格式塔心理学、弗洛伊德的性欲论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也同样影响了李泽厚的美学思想。
[Abstract]:Li Zehou holds that Chinese classical culture is a "music culture" centered on music, and "music culture" has the shadow of western "game theory" and "happiness theory", while Li Zehou's theory of "meaningful form" also comes from formalism aesthetics. He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degree" in the later stage of his theory formation, and advocated the use of historical ontology to oppose the existence of any mental and psychological entity. The change of this thought is related to the influence of Dewey's pragmatism philosophy. In symbolism aesthetics, art is not the self-expression of individual emotion, but the theory of "emotional symbol", which is a special symbol of human emotion, has also been attached importance to by Li Zehou, so it has realized from group to individual. Necessity to chance, rational to perceptual academic turn. Aenheim's Gestalt psychology, Freud's libido theory and Jung's "collective unconscious" theory also influenced Li Zehou's aesthetic thought.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分类号】:B83-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晶;“异史氏”的“心灵史”——论《聊斋志异》中的压抑与幻想[J];蒲松龄研究;2004年01期

2 吴永波;;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贾宁;;体味空间意境——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研究[J];安徽建筑;2006年06期

4 尹家琦;;试比较宋代南北方的造园艺术[J];安徽建筑;2008年06期

5 杨芳,顾晓静,王启兵;关于加强高校美育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6 潘潇漾;;从巨嶂高壁到松溪洲渚——地域因素影响下的李唐山水画[J];书画世界;2010年01期

7 涂国喜;;论工笔画的写意性[J];书画世界;2010年03期

8 叶丽美;;传统工笔画色彩式微初探[J];书画世界;2012年03期

9 朱立国;;从“羊人为美”看李泽厚的图像美学尝试——读《美的历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10 刘丹丹;;浅析中国书法元素与现代设计的融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于建设;;红山文化十讲[A];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杜少虎;;写天地之形 绘万物之情——洛阳汉墓壁画用笔用色探析[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唐毅;;从“神仙”到“凡人”——对汉画像石艺术中“女性形象”变迁的解读[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丁静蕾;叶莺;;从“分离”到“融合”——浅析风景园林与中轴线在中国古代都城营建中的关系变迁[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周娴;侯涛;;设计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感悟园林艺术的空间结构[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6 矫克华;李梅;;城市景观设计与手绘表现艺术的教学研究[A];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2[C];2013年

7 燕杰;;基于湘楚地域性艺术文化特征的视觉符号研究[A];2013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暨第十八届全国工业设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庆斌;钧瓷色彩的特征与分类体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2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海燕;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唐丽;湖南南天竹遗传多样性及园林利用评价体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5 胡俊红;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6 张志刚;语文教育文化传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道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袁野;汉画像石造型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9 于亮;中国传统园林“相地”与“借景”理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黄丽萍;关于现时香港初中戏剧课程的美育导向[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娄飞;河南山林式佛教寺庙园林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董桥锋;素朴之美——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亚丽;苗绣艺术及其工艺在高级时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09年

6 杨铭;先秦儒道游观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顾秀阳;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茹辉;黄仲则纪游诗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黄华;灾难新闻“英雄”原型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石志勇;甲骨文金文文象关系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梅宝树;要重视人类学本体论的研究——读李泽厚哲学美学论著扎记[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2 张志扬;;李泽厚与“审美代启蒙”[J];文艺争鸣;2011年05期

3 贾明;;评《美的探索》对李泽厚美学观点的批评[J];学习与探索;1981年06期

4 陈引驰;;文化的现实选择与美学的意识形态性[J];学术月刊;1993年11期

5 侯宏堂;;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01期

6 陈炎;;试论“积淀说”与“突破说”[J];学术月刊;1993年05期

7 陈炎;再论“积淀说”与“突破说”——兼答朱立元、陈引驰先生[J];学术月刊;1995年01期

8 樊德三;;李泽厚五、六十年代美学思想概观[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9 徐振玺;;美育视野观照下的“情本体”[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王世德;;刘再复论李泽厚美学思想的重大意义——读刘再复新著的心得体会[J];美与时代(下);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盛涛;;詹姆逊与李泽厚: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个案比较[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宋妍;;对李泽厚“人的自然化”与“情本体”的质疑[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杨平;;“审美代宗教”说的文化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汪济生;;是相映生辉之作,还是自相抵牾之笔?——评实践美学的孪生概念“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7 ;全国美学会议继续讨论美的本质等问题并举行西方美学座谈会[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8 宛小平;;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龚举善;;转型期美学的现代化行程[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古风;;20世纪中国古代美学研究方法反思[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舒平;一代启蒙者的悲剧情结[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2 上海市美学学会 刘阳 整理;当代美学,不能破坏性大于建设性[N];社会科学报;2007年

3 李希凡;一种新美学发展观的执着探索[N];中国文化报;2008年

4 王毅 傅晓微;“充实之谓美”是儒家美论么?[N];文艺报;2005年

5 傅国涌;美学一样能直面生活[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潘欣信;美学何处寻?[N];美术报;2010年

7 本报特约记者 杨玉娟;世界美学大会与中国[N];中华读书报;2010年

8 记者 韩晓玲;执著追求“精神的美”[N];湖北日报;2011年

9 山东大学文学院 程相占;新世纪中国美学一瞥[N];社会科学报;2005年

10 张法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王国维:以美学接引传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牟方磊;李泽厚“情本体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2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3 史磊;新中国美学课研究(1949-1965)[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5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6 陈全黎;现代性的美学话语:批判理论与实践美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弓;历史视野中的实践美学[D];复旦大学;2007年

8 董宏;蔡仪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周维山;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D];山东大学;2007年

10 石长平;刘纲纪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佳翼;李泽厚历史本体论批判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2 马钰滢;李泽厚近二十年美学思想的变化与坚守[D];暨南大学;2013年

3 朱仁金;康德与李泽厚:西方美学中国化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陆肖智;李泽厚后期美学思想的重心转移[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罗华;李泽厚美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张晖;论李泽厚的“情感本体论”[D];苏州大学;2010年

7 施依秀;李泽厚学术思想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吴官振;李泽厚情本体论的现代性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3年

9 赵炯俊;试论李泽厚“情感本体”美学思想[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谭佳;李泽厚的人生论美学思想[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8277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277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1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