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新维度——对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解读与评价
本文选题:卢卡奇 + 马克思主义美学 ; 参考:《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摘要】:选择《历史与阶级意识》来探讨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有着非它莫属的理由:首先,《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卢卡奇真正开始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基础的理论著作,书中明确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传统中非常核心的问题,而此前,他的作品则更多地表现的是非马克思主义的或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第二,《历史与阶级意识》作为卢卡奇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它的影响和地位是他的其他任何著作都无法相比的,就美学方面而言,该著作"对卢卡奇本人后来的美学论著以及出自于该书的一系列其他美学理论是一个适用的导论";第三,《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所提出的许多重要观点,后来都成为其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直接的理论资源,对于倾向于美学研究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来说,该书成为他们的"圣经",几乎每一个后来走上西方马克思主义道路的人都受到过这部著作的理论滋养,"它极大地鼓舞了20世纪几代知识分子"。因此,通过对本书的解读与评价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卢卡奇本人以及其他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美学思想,毕竟是它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新领域。
[Abstract]: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choosing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to explore Lukacs's Marxist aesthetic thought. First,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is Lukacs' theoretical work based on Marxist thought. The book clearly expresses the very core problems in the tradition of Marxist aesthetic theory, but before that, his works showed more non-Marxist or pre-Marxist ideology. Second,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as Lukacs' most representative work, has an influence and a place that no other works can compare with, in terms of aesthetics, The book, "an introduction to Lukacs' own later aesthetic works and a series of other aesthetic theories from the book"; third, many of the important points raised in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Later, they all became direct theoretical resources for other Marxist researchers. For Western Marxism, which tends to study aesthetics, The book became their Bible, and almost everyone who followed the path of Western Marxism was nurtured by the theory of the book, which "greatly inspired the intellectuals of the 20th century". Therefore, the interpre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is book will enable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aesthetic thought of Lukacs and other Western Marxists, which, after all, has opened up a new field of Marxist aesthetic research.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分类号】:B515;B83-09
【共引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林凤生;;中西绘画的不同风格对科学传播的影响——“李约瑟难题”的一种另类解答[A];2006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震;从认识论到生存论的感性及其审美意义[D];复旦大学;2004年
2 卢寿荣;李渔戏曲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4 李育红;人为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关立新;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向及中国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咏铃;爱情文学审美视野中的南朝乐府民歌[D];湘潭大学;2002年
2 谢九华;所有权保留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3 肖湘雄;走出小我樊篱,,迈进大我本体[D];湘潭大学;2004年
4 谢凤华;中国零售商自有品牌战略研究[D];湘潭大学;2002年
5 侯宣杰;商人会馆与边疆社会经济的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杨玉翠;科学与人文之间[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7 屈宏;近代中国城市女子服饰变迁述论[D];吉林大学;2004年
8 杨小霞;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哲学的若干挑战和启迪[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闻生;卢卡奇的总体性范畴论析[J];东南学术;1994年01期
2 赵仲英;论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中的总体性范畴[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03期
3 马驰;艺术不是纯粹的意识形态形式——卢卡奇对艺术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论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4 周穗明;“新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卢卡奇等人的理论贡献[J];学术研究;1998年01期
5 李玉娟;青年卢卡奇异化理论评析[J];前沿;2001年07期
6 周嘉昕 ,张亮 ,吴勇力;回到《历史与阶级意识》之前的卢卡奇[J];博览群书;2005年03期
7 M.布尔;郭官义;;评卢卡奇[J];世界哲学;1986年01期
8 赵桂琴;马克思与卢卡奇的异化理论之比较[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9 苏平富;卢卡奇的主观辩证法思想[J];江西社会科学;1996年06期
10 车玉玲;关于历史进程中主体作用的探索——论青年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观[J];求是学刊;199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双利;;内在的超越——卢卡奇论辩证法与革命之间的内在关联[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2 刘振起;;“自然即社会范畴”思想解读——浅析卢卡奇的历史—自然观[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胡绪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探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马拥军;;从唯心主义总体性到唯物主义总体性——兼评卢卡奇对《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自我批评[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胡绪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探析[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6 高阳;;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理论的贡献[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何怀远;;“生产主义批判”的历史和逻辑[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8 燕宏远;;“Dasein”的多义和歧用之新探[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俞吾金;;G.A·柯亨的功能解释理论批判——兼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决定论的新形式[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李淑梅;;意识形态与人的社会认同[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于冬云/编写;物化与焦虑[N];社会科学报;2004年
2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部 黄力之;“卢卡奇现象”:品质重于文本[N];社会科学报;2004年
3 袁一达(作者系北京大学哲学系99级博士生);对卢卡奇思想的独到见解[N];云南日报;2001年
4 谢永康 南开大学哲学系德国耶拿大学哲学系;《德国哲学杂志》的历史与今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采访人 本雅明·布鲁姆博格 潘·诺格内斯 王平 译;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N];社会科学报;2008年
6 杨学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及其当代建构[N];光明日报;2007年
7 袁贵仁 杨耕;马克思与我们同行[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8 袁贵仁邋杨耕;马克思与我们同行[N];光明日报;2008年
9 ;在继承与坚持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N];光明日报;2002年
10 贺翠香;焦点与争鸣:当代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一达;卢卡奇晚年三大理论创新[D];北京大学;2002年
2 杨建梓;寻找回归之路[D];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
3 刘明文;卢卡奇本体论思想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李俊文;社会存在本体论[D];黑龙江大学;2005年
5 马新颖;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6 董晋骞;对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再理解[D];吉林大学;2006年
7 李凯;唯物史观的因果解释模式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8 阳海音;科学技术与交往合理化[D];复旦大学;2006年
9 李辉;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包桂芹;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敏;卢卡奇“类”概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苏昌强;论卢卡奇的人道主义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俊梅;卢卡奇早期辩证法思想述评[D];河南大学;2010年
4 王立群;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D];山东大学;2011年
5 张立明;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简论[D];吉林大学;2011年
6 朱志萍;论卢卡奇的辩证总体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郁志强;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探析[D];吉林大学;2013年
8 白利梅;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侯晓敏;马克思与卢卡奇的异化理论之比较[D];吉林大学;2004年
10 孟德泉;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288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28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