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熹诗经诠释学美学诠释方式
本文选题:朱熹 + 诗经诠释学美学 ; 参考:《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1期
【摘要】:《诗经》研究向来有所谓"汉学"和"宋学"的研究方式之分庭。"汉学"强调"章句训诂","宋学"强调"义理"的发挥。朱熹的诗经研究则将两者结合起来,努力在把握《诗经》文本自身意蕴的基础上,着力探讨《诗经》与《易》、《礼》、《春秋》、《四书》等所不同的特殊的审美特性———这就是"《诗》可以兴"。对于《诗经》的诠释在于"讽诵涵泳",而"章句训诂"的功夫更有利于"讽诵涵泳"的落实。
[Abstract]:The Book of songs has always had a chamber for the study of Sinology and the study of Song Dynasty. " Sinology emphasizes the exegesis of Zhang sentence, and Song School emphasizes the exertion of righteousness. Zhu Xi's study of the Book of songs combines the two and tries to grasp the meaning of the Book of songs. Focusing on the special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ook of songs, the Book of songs, the Book of Rites,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four Books, this is "Poetry can be popula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lies in "irony and recitation of swimming", and the "exegesis of Zhang sentence" is more beneficial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irony and recitation of swimming".
【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分类号】:B83-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强;;“主宾之辨”与朱熹的认识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周茶仙;;朱熹乡村治理思想述论[J];安徽史学;2007年02期
3 宋燕鹏;吴克燕;;我国古代蝗灾社会反应机制定型期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5期
4 粟品孝;文本与行为:朱熹《家礼》与其家礼活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曹小云;;《洗冤集录》词语札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张全明;张舜;;宋代人的读书风气与高雅境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高楠;宋燕鹏;;墓田上诉:一项南宋民间诉讼类型的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沈素珍;钱耕森;;再论朱熹籍贯三省之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宋燕鹏;;南宋地方官学的修建与士人参与[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袁道露;;罗大经论士大夫的道德与责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彦寿;;朱熹在寒泉、云谷的讲学特点考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李志鸿;;试述朱熹的荒政思想和荒政实践[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汝伦;;“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论朱熹的释义学[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高建立;;从心性论看朱熹对佛学思想的吸收与融会[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田智忠;;即气论仁——朱子仁学思想的精神特质[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田智忠;;朱子“中和之悟”的工夫论解读[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伟勇;;宋词笺注之典范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校正——以“卷三”为例[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宋鲁彬;李晓霞;;中国茶道—道法自然[A];中国茶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林振礼;;朱熹与梁克家关系考辨[A];朱子学与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富金壁;;如此“补叙”岂当然——答王继如先生文《莫将补叙当错简》[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九、十合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曹志红;老虎与人:中国虎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的人文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4 孙旭红;居今与志古:宋代《春秋》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屏;两宋词雅化进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丽丽;李自成传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化晓方;西汉散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连旗;北宋嘉yP二年进士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贾海建;神怪小说与山岳信仰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常德荣;南宋中后期诗坛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轶芳;叶梦得及其词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晓利;南宋词社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郭小娟;《忍经》忍文化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5 王璇;宋代茶文化与宋代士大夫意识[D];江南大学;2010年
6 郭玉杰;周必大散文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林蓓蕾;活动于大观、政和年间的豫章诗社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陈满荣;夏竦及其骈文创作[D];南昌大学;2010年
9 张栋;朱熹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叶惠美;汉字“理”的修辞文化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其昌;论朱熹诗经诠释学美学诠释方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1期
2 邹其昌;以《诗》说《诗》——朱熹诗经诠释学美学研究系列[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01期
3 邹其昌;论朱熹“讽诵涵泳”的心理流程——朱熹诗经诠释学美学诠释方式研究之一[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邹其昌;论朱熹的“感物道情”与“交感”说——朱熹诗经诠释学美学审美创作旨趣研究[J];江汉论坛;2004年01期
5 邹其昌;“讽诵涵泳”与“叶韵理论”——论朱熹《诗经》诠释学美学诠释方式之二[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海学拾贝[J];求实;1983年02期
7 周梦江;《宋史·陈谦传》辨正[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8 姚瀛艇;论黄宗羲对张载的疏证[J];史学月刊;1987年01期
9 黄金钟;;朱熹对提高闽人文化素质的贡献[J];教育评论;1990年06期
10 严振非;赵师渊与《通鉴纲目》[J];文史哲;199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瑞熙;;二论朱熹的政治主张[A];朱熹与闽学渊源——“延平四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2 牛力达;;简论朱熹对易学发展的贡献[A];朱熹与闽学渊源——“延平四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3 邵良棋;;浅谈朱熹的“德治”思想[A];朱熹与闽学渊源——“延平四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4 陈其芳;;朱熹与武夷山[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5 国伯成;;纪念先哲朱熹[A];中国书院论坛[3][C];2002年
6 鞠盛;;咏朱熹[A];中国书院论坛[3][C];2002年
7 周予同;;朱熹之经学[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8 何乃川;林振礼;;朱熹“逃禅归儒”的思想转变[A];朱熹与闽学渊源——“延平四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9 郑学檬;;在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学术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代序)[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10 肖永明;;朱熹《四书》学的治学特点[A];02’中国北海《朱熹思想与以德治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志坚;九江也是“朱熹”邮票的原地[N];中国集邮报;2010年
2 张放;藏在深村的朱熹祠堂[N];成都日报;2005年
3 云大附中 刘翥;温暖心灵的声音[N];云南经济日报;2010年
4 高秀昌;二程洛学与朱熹闽学[N];光明日报;2004年
5 安庆师范学院 朱守良;朱熹《家训》:从个人修养到民族文明[N];光明日报;2008年
6 倪俊峰 陈建希 林建国 陈航;《朱熹诞生八百八十周年》在福建隆重首发[N];中国集邮报;2010年
7 杨晖 丁晓雄;朱熹故里着力打造园林城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8 方怀银;“古徽州”应为“朱熹”邮票的原地[N];中国邮政报;2010年
9 陈国代;名山留圣迹 过化在人心[N];闽北日报;2010年
10 程勇;朱熹美学研究的新思路[N];中国文化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瑜;朱熹伦理教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权相佑;朱熹理一分殊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包丽虹;朱熹《诗集传》文献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李锋;朱熹政治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5 周淑萍;两宋孟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6 曹海东;朱熹经典解释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郝永;朱熹《诗经》解释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雷喜斌;朱熹易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郑熊;宋儒对《中庸》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10 郑俊晖;朱熹音乐著述及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长生;朱熹山水诗的渊源与嬗变[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常建勇;朱熹自我教育思想探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3 李煌明;理念与天理——柏拉图与朱熹[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王淑霞;圣贤——朱熹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5 罗小如;论朱熹《论语集注》的训诂价值[D];宁夏大学;2003年
6 郑俊晖;朱熹主要音乐著述的文献学研究——以《朱文公文集》为中心[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7 徐永文;南宋时期赣东北朱熹后学的教育活动与教育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海燕;戴震与朱熹诗经学比较[D];安徽大学;2005年
9 姚宇亮;从朱熹书学看宋代儒学复兴对书法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10 高会霞;朱熹仁学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8359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35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