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时期的“公众审美观”
本文选题:公众审美观 + 社会转型 ; 参考:《文艺争鸣》2010年16期
【摘要】:"公众审美观"对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它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呈现的面貌也不相同。中国社会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当下的"公众审美观"明显落后于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中国社会没有形成与转型时期相适应的"公众审美观",就不利于形成庞大的、成熟的、品味优良的社会"内需"消费群体,也不利于培养境外使用中国商品的消费群体。提升"公众审美观"的水平,对于未来中国经济继续腾飞,改良国民风气,提高国家软实力都起到重要作用。
[Abstract]:Public aesthetic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culture, and its appearance is different in different social stages. Chinese society is in the period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the public aesthetics obviously lags behind China's rapidly developing economy. If the Chinese society does not form the "public aesthetics" suitable for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it will be unfavorable to the formation of a huge, mature and well-savoured social "domestic demand" consumer group, and also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overseas consumers who use Chinese goods. Raising the level of "public aesthetics"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uture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the improvement of national ethos and the enhancement of national soft power.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
【分类号】:B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光章;唐孝东;;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冲突及其意义[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2 丁剑;;浅谈社会转型时期青年道德人格的培育[J];黑龙江史志;2008年22期
3 廖小平;;社会转型与代际价值观的变迁[J];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4 姜国峰;;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公民信仰缺失与重构探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02期
5 李林;;“基督宗教与社会转型”学术研讨会综述[J];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01期
6 赵小燕;;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伦理信用失范的原因[J];新东方;2007年11期
7 吴晓义;缴润凯;;转型时期的信仰缺失及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徐华娟;;社会转型时期英国乡绅简论[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9 倪洪兰;社会转型时期加强道德建设的对策思考[J];理论前沿;1997年08期
10 戴荣明;社会转型时期的义利之辩[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敬志伟;;和谐文化建设的制度创新[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2 龚少情;;试论社会转型时期的社区党建[A];峥嵘岁月 磅礴绚丽——上海市党校系统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8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3 张丽美;罗玉达;;从“瓮安事件”看贵州社会管理机制的建构[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4 徐锦;;践行以人为本理念 创新社会管理服务[A];江西省宜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1年
5 高兆明;;论社会转型中的道德信仰危机[A];理想·信念·信仰与价值观——全国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6 余贵忠;;社会转型时期的犯罪特点[A];第二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7 王宝玲;;浅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发展变迁[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8 ;中国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盘点[A];2006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度报告[C];2006年
9 ;《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中文版问世[A];近代中国(第二辑)[C];1991年
10 曹越;;从想像到现实——中国情境下的著作权[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产品如何进入沙特市场[N];国际商报;2002年
2 记者刘泉;中国产品质量总体稳定[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3 周文杰;日本旅华市场复苏迹象明显[N];中国旅游报;2006年
4 早报特约评论员 任冀川;“中国产品安全危机”是个最新贸易壁垒[N];东方早报;2007年
5 常志鹏;品牌缺失导致中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N];中国国门时报;2006年
6 高歌;在芒街建“中国产品保税出口加工区”的设想[N];广西日报;2006年
7 管克江;“质量”的背后有“保护”[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万燕;“超过99%的中国产品是安全的”[N];中国经营报;2007年
9 记者 曹吉根邋通讯员 钱波;反倾销官司:检测数据说话[N];中国质量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潘继红;为中国产品进入美国架设桥梁[N];国际商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华;结构主义文论在中国的传播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袁莉莉;1949-1978年中国革命型政治文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康宇;儒家美德与当代社会[D];黑龙江大学;2007年
4 朱显灵;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起步:1950-1960[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5 王雁;“山东问题”与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1914-1922[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楼苏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策的发展及其逻辑[D];浙江大学;2009年
7 金花子;中韩电视剧叙事文化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陈小葵;王权主义与中国社会[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9 孙f ;从联俄拒日到联盟日英[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于海波;后冷战时期俄美中三国中亚政策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旭煌;社会转型时期人的异化问题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2 庞献革;论社会转型时期弱势群体的立法保护[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水兴;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干群关系研究[D];南昌大学;2005年
4 蔡梦雅;广州高校硕士研究生择偶价值观调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陈果;高校感恩教育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6 解志山;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离婚问题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7 张鹃;社会转型时期金融行业腐败的特点与成因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董海艳;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周宇;社会转型时期个人品德建设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10 王国剑;论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沟通[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398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39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