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现实选择与美学的意识形态性
本文选题:李泽厚 + 美学观点 ; 参考:《学术月刊》1993年11期
【摘要】:正 李泽厚和刘晓波的分歧,依我看,在美学范围内并不具有特殊的意义。或者说,李泽厚和刘晓波的分歧,其根本并不在所谓美学观念的对立。这首先从刘晓波对李泽厚抨击的动机中即可见出:“李泽厚的理论弱点,从根本上说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在理论研究中的反映”,②“我与李泽厚的分歧在表层上是对不同文化、不同理论的选择,而在深层上则是对现实的不同抉择”。③李、刘的着眼点都不仅仅在美学的学术层面,他们之间的冲突有着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层背景,我以为揭出此点是非常必要的。
[Abstract]:In my opini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Li Zehou and Liu Xiaobo have no special significance in aesthetics. In other words, Li Zehou and Liu Xiaobo's differences are not at all opposed to the so-called aesthetic concepts. First of all, it can be seen from Liu Xiaobo's motive for criticizing Li Zehou: "Li Zehou's theoretical weakness is fundamentally not a purely academic issue, but a reflection of the personality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 in theoretical research." (2)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i Zehou and me on the surface is the choice of different cultures and different theories, but in the deep layer it is different choices about reality" .3.Li, Liu's focus is not just on the academic level of aesthetics. There is a deep so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in their conflicts, and I think it is necessary to uncover this.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世德;;刘再复论李泽厚美学思想的重大意义——读刘再复新著的心得体会[J];美与时代(下);2011年07期
2 赵士林;;略论“情本体”[J];哲学动态;2011年06期
3 陈德献;;理性与超越:李泽厚美学视阈中的儒道互补[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4 曹谦;;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马克思主义性质——以“实践”概念为中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夏中义;;青年马克思与中国第一次“美学热”——以朱光潜、蔡仪、李泽厚、高尔泰为人物表[J];文学评论;2011年05期
6 陈德献;;李泽厚美学思想中的儒道互补[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李翔;;读李泽厚《中国美学史》[J];美术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8 宋伟;;现代性历史境况中的中西方美学问题[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9 代迅;;审美态度的恰当性:中国当代美学的自然美[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4期
10 周军伟;;当代老子美学研究的方法论反思——基于美学史的考察[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宛小平;;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孙盛涛;;詹姆逊与李泽厚: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个案比较[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宋妍;;对李泽厚“人的自然化”与“情本体”的质疑[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杨平;;“审美代宗教”说的文化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汪济生;;是相映生辉之作,还是自相抵牾之笔?——评实践美学的孪生概念“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8 王确;;不求远因,不能明近果——中国学科美学发生的考察与反思[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9 ;全国美学会议继续讨论美的本质等问题并举行西方美学座谈会[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10 龚举善;;转型期美学的现代化行程[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言;在黄蓝交响中再现美学[N];中华读书报;2008年
2 舒平;一代启蒙者的悲剧情结[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3 ;三看朱光潜的美学思想[N];解放日报;2008年
4 上海市美学学会 刘阳 整理;当代美学,不能破坏性大于建设性[N];社会科学报;2007年
5 李希凡;一种新美学发展观的执着探索[N];中国文化报;2008年
6 王毅 傅晓微;“充实之谓美”是儒家美论么?[N];文艺报;2005年
7 傅国涌;美学一样能直面生活[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潘欣信;美学何处寻?[N];美术报;2010年
9 本报特约记者 杨玉娟;世界美学大会与中国[N];中华读书报;2010年
10 山东大学文学院 程相占;新世纪中国美学一瞥[N];社会科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2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3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4 陈全黎;现代性的美学话语:批判理论与实践美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弓;历史视野中的实践美学[D];复旦大学;2007年
6 董宏;蔡仪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周维山;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D];山东大学;2007年
8 成联合;崇高的面相——审美形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吴时红;实践论美学在中国[D];浙江大学;2011年
10 石长平;刘纲纪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仁金;康德与李泽厚:西方美学中国化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罗华;李泽厚美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张晖;论李泽厚的“情感本体论”[D];苏州大学;2010年
4 陆肖智;李泽厚后期美学思想的重心转移[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施依秀;李泽厚学术思想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赵炯俊;试论李泽厚“情感本体”美学思想[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谭佳;李泽厚的人生论美学思想[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8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美学思想论要[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9 陈惠娟;寻回失落的情感天地[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10 周海燕;人性结构及审美在人性建设中的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8480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4806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