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与可爱——一种对西方美学中优美与可爱之关联的探讨
本文选题:西方美学 + 优美 ; 参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摘要】:优美意指人的一种和谐圆融的生命形式,可爱是与其相配称的一种主体情感。对此,西方诸多艺术家、美学家均作过实践与探讨。可以说,从美学史的角度重新考察优美与可爱之间的内在关联,这在目前尚属一条有待深入开掘的研究路径。
[Abstract]:Beauty means a harmonious and harmonious form of life, and loveliness is a subject emotion matched with it. To this, a lot of western artists, esthetician have made practice and discuss. It can be said tha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history of aesthetics,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beauty and loveliness can be re-examined, which is still a research path to be further explored at present.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传开;古希腊哲学范畴发展的历史和逻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王猛;晚期希腊哲学伦理化倾向的历史根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王成华;西方古典哲学对实体的追究及其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朱万曙;真圆亮俗——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美学特色[J];安徽新戏;1996年04期
5 王列生;知识增长的四种方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董学文;文学的接受与审美乌托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5期
7 张祥龙;;孝意识的时间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刘喜珍;西方幸福观的理论形态及其嬗变[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9 马志生,敬海新;哲学思维方式的嬗变:从预成论到生成论[J];北方论丛;2003年06期
10 刘贵华;西方高等教育哲学的困境与大学学术“生态合理性”的确证[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刘大椿;;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2 杨玉东;;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编辑的审美意识[A];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刘贵华;;对大学学术合理性的追问——从“知识本位”、“关系本位”到“生态本位”的确证[A];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中国科协第二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柳洲;陈士俊;;试析学术会议及其知识创新机制[A];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中国科协第三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5 佴荣本;;文学史的文本与人本[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6 罗翊重;;千年逻辑之争 终成合和之解——对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之根解析[A];云南省思维科学学会、云南省逻辑学会2007年联合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7 仲辉;;对海德格尔“纳托普报告”的再“观看”[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张全新;;关于斯多葛学派论“来克顿(λεκτσν)”的述评[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丛日云;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2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谢鸿飞;法律行为的民法构造:民法科学和立法技术的阐释[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闵仕君;牟宗三“道德的形而上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胡建次;中国古代文论“趣”范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9 尧新瑜;学校道德课程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庞青山;大学学科结构与学科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鹏;论社会正义[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张光辉;中西道德教育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3 张明;文学作品意义阐释的历史变异性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4 苏擘;柏拉图Vs.荷马——西方文明史上哲学与文学的第一次激烈对抗与融合[D];河北大学;2001年
5 展辉;文艺新思维论纲[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6 林春田;传媒变革中的文化资本与网络背景下的文学际遇[D];厦门大学;2001年
7 化铉;论欧洲浪漫主义美学与浪漫主义绘画[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赵发海;中西古代逻辑的个性差异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冯炜;文化的衰解及图像折射[D];南京艺术学院;2002年
10 徐振轩;海德格尔存在论技术观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小敬;;浅析崇高范畴向优美范畴转换的可能性[J];当代文坛;2010年01期
2 ;动态·信息[J];戏剧艺术;2010年01期
3 彭修银;刘毅青;;中国现代美学传统之发掘[J];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02期
4 张坤;;文艺美学视域中的“第二自然”论析[J];名作欣赏;2010年08期
5 杨林;;哲学的主题对西方现代美学史写作的指导[J];理论月刊;2010年03期
6 张弓;;蒋孔阳:新实践美学的奠基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文传系;;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暨“新中国美学六十周年”全国学术会议综述[J];美苑;2010年01期
8 皮朝纲;姚振;王振东;;2008年度国内宗教美学研究寻踪[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高楠;;在生存的有机整体性中释美[J];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01期
10 马超;;摆脱美学学科困境的新尝试——评郭昭第《审美智慧论》及其创新意义[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钟名诚;;论朱光潜美学思想改造的三个层面[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古风;;20世纪中国古代美学研究方法反思[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张长青;;“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打开《文心》理论体系的钥匙[A];《文心雕龙》与21世纪文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戴茂堂;;超越自然主义的美学革命——康德“审美判断力批判”的现象学解读[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谢金良;;转型时期审美文化研究如何转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6 薛富兴;;中国美学深化的三个问题[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杨春时;;中西主体间性美学的互补:审美同情说与审美理解说[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邹华;;四象三圈:中国美学原点解析[A];“美学与多元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朱志荣;;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资源对当代美学理论建构的价值[A];“美学与多元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孙盛涛;;詹姆逊与李泽厚: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个案比较[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柯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跨文化美学片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陈水云;全球化时代东方美学的建构[N];文艺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霍玉菡;法蓝瓷陈立恒:“杝”、“FRANZ”和“海鸥”的故事[N];中国贸易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高宏亮;品牌,这样铸就[N];太原日报;2010年
5 蒋跃;绘画的形式语言[N];美术报;2010年
6 田川流;建立中国特色的艺术学[N];文艺报;2009年
7 周纪文 朱洁茹;“中国美学三十年暨周来祥教授执教五十五周年”学术研讨会召开[N];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杜书瀛;颇有特色的现代美学文献选编[N];文艺报;2009年
9 胡孝根;《价值论美学》:价值论视域中美学建构的新尝试[N];中华读书报;2009年
10 郑玉明 冯学勤;中国现代美学的资源与实践[N];光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高金岭;论朱光潜对西方美学的翻译与引进[D];山东大学;2005年
2 田春;审美知觉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军锋;审美与救赎[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2 陈柳玲;电影演讲:修辞学与美学的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刘莉;“体系即历史”——达尔豪斯音乐美学治学观蠡测[D];中央音乐学院;2008年
4 朱玉芬;莫里斯·魏兹“反本质主义艺术观”批判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苏姗姗;大学师生课堂交往的美学价值研究—一种人种志探索[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6 黄林非;论许地山创作的回归意向[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周艳华;中国画论中的“简化”意识及其艺术表现[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扈庆燕;感悟“为人生的美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权莉;菲利浦·锡德尼的诗学思想[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月媛;时间·绵延·直觉[D];西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556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55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