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康德美学的先验转向——兼就目的性原理的形成与邓晓芒先生商榷
本文选题:康德美学 + 经验论 ; 参考:《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摘要】:国内学术界论述审美判断力与目的论判断力的内在关系以及自然的合目的性原理的形成问题时,常常从其哲学体系出发,把目的论判断力作为审美判断力的“衍生物”,把自然的合目的性原理看作由审美判断力提供的。这是一种未经历史分析的独断。通过康德美学先验转向的历史分析,可以说明康德是如何通过目的论的研究为审美判断力寻找到了先验的原理———目的性原理,从而澄清学术界对于康德美学中目的论的认识。
[Abstract]:When the domestic academic circles discuss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esthetic judgment and Skopos judgment and the formation of natural purposive principle, they often regard Skopos judgment as the "derivative" of aesthetic judgment from their philosophical system. Regard the principle of natural purposefulness as provided by aesthetic judgment. This is an arbitrary decision without historical analysis. Through the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e transcendental turn of Kant's aesthetics, it can be explained how Kant, through the study of Skopos theory, has found the transcendental principle-the purposive principle for aesthetic judgment.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academic circles in Kant's aesthetics of Skopos.
【作者单位】: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
【分类号】:B516.31;B83-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朱志荣;论康德批判时期的美学与其思想体系的关系[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张能为;;绕不过的康德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3 汪玉娣;;马克思社会时间理论的实践本质及其基本特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胡友峰;;康德先验美学方法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 朱晓宇;;女书文化性别修辞与符号指述关系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6 耿海英;顾祖钊;;论康德“美是道德的象征”命题的大前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陈立新;阐扬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基本视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潘晓华;;从《爱》浅谈文学语言模糊性的美学意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9 严家强;;经验的时间与验前的时间——奥古斯丁与康德时间观之比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林国治;詹婷;;康德的安全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杜萌若;;《批评的解剖》与批评方法论问题[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跃新;;遵循自然与自觉统一的创造性思维发生逻辑[A];《思维科学与21世纪》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任春强;刘秦闰;;论A版演绎中的想象力[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周文萍;;简论商业大片的“崇高”特征——兼及新世纪十年中国商业大片的得失[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陈晓平;;关于归纳法的合理性问题——康德对休谟问题的解决及其改进[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刘振;田锋;;最佳解释推理对科学实在论的辩护[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7 张伟;;论建设创新型国家视阈中的文艺理论创新问题[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8 顾祖钊;;新理性主义与中国文论建设[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红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D];南开大学;2010年
2 赵华;巴斯卡批判实在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徐先玉;世界的语言概念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晓勇;政治审美化[D];吉林大学;2011年
5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魏筠;生活意义: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晴;从“教化”到“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应方淦;基于生活世界视角的成人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萌;反抗与创造:杰弗里·哈特曼的文学批评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梁德友;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砚;感性与理性之浮沉[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冯香;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杨琳;基于共生效应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刘洋;现代商业广告设计中的情感诉求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刘感;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6 宋海军;康德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7 任巧s,
本文编号:18753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75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