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卢卡奇“整体性”原则及其在美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8-05-17 09:39

  本文选题:整体性 + 完整的人 ; 参考:《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09期


【摘要】:“整体性”是卢卡奇文艺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卢卡奇正是运用“整体性”原则去审视和阐释文学艺术的。人的“整体性”即“完整的人”和“整体的人” ,它与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劳动分工带来的“专业化”———“片面化”相对立。现实主义艺术家在反映生活时 ,必须遵循整体性原则。指向“人的整体”而起中介作用的“同质媒介” ,是一个审美主客体统一的概念 ,它是指对象世界的本质性关系经过主体化、再外化于一种艺术的物质载体 ,有着无比的丰富性。
[Abstract]:Integrity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in Lukacs' literary and artistic aesthetics. Lukacs examines and interprets literature and art by using the principle of wholeness. The "integrity" of human beings, that is, "complete person" and "whole person", is opposed to "specialization"-"one-sided" brought about by the division of labor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capitalist society. When realistic artists reflect their lives, they must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integrity. The "homogeneous medium", which points to "the whole of man" and acts as an intermediary, is a unified concept of aesthetic subject and object. It means that the essential relationship of the object world is transformed into a material carrier of art through subjectivization and externalization. With incomparable richness.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分类号】:B83-0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毕治国;;“新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J];学习与探索;1980年01期

2 ;《卢卡奇的思想》[J];世界哲学;1980年01期

3 钮渊明;弗伦茨院士谈卢卡奇研究[J];哲学动态;1985年12期

4 M.布尔;郭官义;;评卢卡奇[J];世界哲学;1986年01期

5 薛民;;G·卢卡奇研究[J];哲学动态;1987年04期

6 童国木;评卢卡奇和萨特的总体性理论[J];中州学刊;1988年03期

7 蒋斌;总体性·辩证法·历史观——评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构[J];广东社会科学;1989年03期

8 高捍东;《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继承发展观基本思想述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9 张西平;论卢卡奇的“历史”概念[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9年01期

10 宫敬才;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真髓——卢卡奇《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述评[J];中州学刊;198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力之;;艺术本质论: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不同尝试——普列汉诺夫和卢卡契的比较研究[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刘康;;瞿秋白与葛兰西——未相会的战友[A];瞿秋白研究新探[C];2002年

3 王雨辰;;西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初探[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五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宁媛;;中西“物化”观之比较[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孟捷;;关于市场价值的若干概念问题——一个补论[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6 燕宏远;;“Dasein”的多义和歧用之新探[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陈学明;;渴望总体性[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8 王雨辰;;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关系[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六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宛小平;;对“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美学"一词的质疑[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陈世珍;;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四种形态[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亦清 本报记者 赵建春;孜孜不倦的探索者[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胡大平;重新理解马克思[N];中国文化报;2001年

3 黄力之;“复调”的意义[N];文艺报;2001年

4 袁一达(作者系北京大学哲学系99级博士生);对卢卡奇思想的独到见解[N];云南日报;2001年

5 胡大平;回到马克思是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开端[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在继承与坚持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N];光明日报;2002年

7 樊志辉;全方位的审美观照[N];光明日报;2002年

8 刘晓燕;作为马克思后学的阿多诺[N];中华读书报;2002年

9 黄楠森;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N];北京日报;2003年

10 王月清;清韵悠悠听逸响[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许大平;日常生活批判及其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3年

2 王福生;从思辨到革命——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D];吉林大学;2004年

3 刘明文;卢卡奇本体论思想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李俊文;社会存在本体论[D];黑龙江大学;2005年

5 董晋骞;对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再理解[D];吉林大学;2006年

6 郑国庆;形式、主体与现实[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袁一达;卢卡奇晚年三大理论创新[D];北京大学;2002年

8 杨建梓;寻找回归之路[D];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

9 阳海音;科学技术与交往合理化[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文;从总体性思辨到症状阅读[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刘恒贵;卢卡奇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03年

3 朱志萍;论卢卡奇的辩证总体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李志英;卢卡奇早期的人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侯晓敏;马克思与卢卡奇的异化理论之比较[D];吉林大学;2004年

6 陶淑兰;总体性追求与审美乌托邦建构[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兰俊丽;马克思、卢卡奇、弗洛姆的异化理论及其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8 王来金;早期卢卡奇马克思主义观评析[D];中国人民大学;1998年

9 周立秋;关注人的现实生存[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吴翊华;詹姆逊的总体性文化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008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008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b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