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雅入俗:明代美学的终结之路
本文选题:中国美学 + 明代 ; 参考:《学术月刊》2013年06期
【摘要】:晚明美学是在中国封建社会濒临解体、市民社会酝酿生成的历史背景上展开的。其主题是审美精神的"化雅入俗"。它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以小说美学为主体,在"史"与"稗"之争中,伸张"稗"自身的"俗"的文化价值,不仅强调"稗"的通俗娱乐的感染力,而且主张它具有"史"不能具有的情感教化作用。其二,以戏剧、音乐美学为主体,由汤显祖为代表的泛情主义不仅倡兴了以"情"为主题的俗文艺的创作、流行,而且对传统的"雅"的文艺产生了"化雅入俗"的改换运动,使"雅乐"成为"俗乐"的一个表现形态。其三,以建筑美学为主体,确立"长物为美"的审美精神,以尚物赏物为审美旨趣,重视对景致物态的感触,追求生活环境中的物感通觉。
[Abstract]:The aesthetics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was launched o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disintegration of Chinese feudal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society. Its theme is the aesthetic spirit of "refined into the vulgar." It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ree aspects: first, with the novel aesthetics as the main body, in the struggle between "history" and "paspalum", the cultural value of "paspalum" itself is extended, and not only the appeal of popular entertainment of "paspalum" is emphasized. And claims that it has the "history" can not have the role of emotional enlightenment. Secondly, with drama and music aesthetics as the main body and Tang Xianzu as the representative, the general sentimentalism not only promoted the creation and popularity of the popular literature and art with the theme of "feeling", but also produced a movement of "transforming elegance into vulgarity" to the traditional "elegant" literature and art. Make "elegant music" become a form of expression of "popular music". Thirdly, take the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as the main body, establish the aesthetic spirit of "long things as beauty", take the appreciative objects as aesthetic purport,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feeling of the physical state of the scenery, and pursue the sense of things in the living environment.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B83-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育德;;汤显祖剧作的明清改本[J];文献;1983年01期
2 周育德;;《牡丹亭》的戏外话[J];戏剧文学;2008年07期
3 陈多;略谈《牡丹亭》改编的“意趣”问题[J];上海戏剧;1982年05期
4 邹全荣;;“半日闲”与“三日忙”[J];中国老区建设;2005年10期
5 程华平;;明清《牡丹亭》曲律研究述论[J];戏剧艺术;1993年04期
6 ;八拜之交指哪“八拜”[J];乡音;2008年11期
7 宋秀珍;王菊梅;;汤显祖与明代出版之缘[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8 周建华,饶志勇;明代理学与江西文学———以汤显祖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9期
9 邹自振;;《邯郸记》出评[J];闽江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0 邹自振;;“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笔下的澳门风情[J];古典文学知识;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道一;;中国美学站起来[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阎国忠;;中国美学缺少什么?[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4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王建疆;;中国美学:从主义出发还是从形态出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徐良;;全球化:中国美学的选择与传播[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刘恒健;;关于美学转型的沉思——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马冠朝;陈育宁;;明代茶马贸易官营体制的制度框架研究[A];纪念《元亨疗马集》付梓400周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华东区第十八次中兽医科研协作与学术研讨会暨兽药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宛小平;;美学和中国美学——兼与章启群先生商榷[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汤显祖:无私无畏 鞠躬尽瘁[N];丽水日报;2006年
2 本报驻浙江记者 徐文潇;遂昌汤显祖文化节: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会[N];中国旅游报;2011年
3 罗兆荣;遂昌发现汤显祖佚文《周从中公像赞》[N];丽水日报;2006年
4 汤显祖大剧院院长 顾向琦;科学运营引精品 打造一流大剧院[N];抚州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王宏伟;汤显祖与莎翁:穿越时空的对话[N];新华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钟秋兰;汤翁故里何时姹紫嫣红开遍?[N];江西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胡新平;汤显祖逝世390周年纪念大会隆重召开[N];抚州日报;2006年
8 亚子 整理;二十年锲而不舍研究汤公[N];丽水日报;2006年
9 本报驻江西记者 康云山;一代宗师 戏演千秋[N];中国文化报;2000年
10 章军华;汤翁四梦戏的守望[N];抚州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兴旺;中国美学发生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张英;明代南京剧坛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廷乾;江苏明代作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4 蒋文仙;明代套色印本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涂育珍;《墨憨斋定本传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沈文凡;排律文献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蓝武;元明时期广西土司制度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8 赵静;金元明时期温病理论演变与发展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年
9 徐迎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学人比较美学观的人类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孙春青;明代唐诗学[D];南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煜;明代法律俗语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2 杨艳娟;明代女性贞节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虎;明代木刻人物画题材与风格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肖英;明代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士岭;试论明代的人口分布[D];郑州大学;2005年
6 林建筑;明代水西彝族及其与中央政权的关系[D];内蒙古大学;2005年
7 陈昕;明代国子监实习历事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梁思立;明代翰林院制度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9 张然;明代家训中的经济观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何瑞军;明代与日本足利幕府朝贡贸易之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239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23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