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中心主义的退场与生态美学的兴起
本文选题:人类中心主义 + 生态美学 ; 参考:《文学评论》2012年02期
【摘要】:当代生态美学的发展遇到人类中心主义思潮的强劲对抗,厘清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美学的关系成为生态美学发展的关键。人类中心主义产生于工业革命的启蒙主义时期,在哲学上力倡"人为自然立法",在美学上则是对于自然的"审美剥夺",结果导致美学的解体。随着生态文明代替工业文明,人类中心主义必将退出历史舞台,生态人文主义应运而生。它实际上就是生态存在论,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生态美学具有时间上的现世性、空间上的栖居性与生命美学的特征,迥异于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础的认识论美学。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aesthetics meets the strong confrontation of anthropocentrism, and it is the key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thropocentrism and ecological aesthetics. Anthropocentrism came into being in the Enlightenment period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which advocated "artificial nature legislation" in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 deprivation" of nature in aesthetics, resulting in the disintegration of aesthetics. 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replaces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nthropocentrism will withdraw from the historical stage, and ecological humanism emerges as the times require. The ecological aesthetics established on this basis has the temporal earthly nature, the living nature in spac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fe aesthetics,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e epistemological aesthetics based on anthropocentrism.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美学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基地课题《生态审美观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中期成果,项目编号:2009JJD750010
【分类号】:B8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梁康;“智性直观”在东西方思想中的不同命运(2)[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2期
2 倪梁康;“我思故我在”及其现象学的解析与重构[J];开放时代;1999年02期
3 李洵,陈徽;康德的普世伦理之善恶概念[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周开宁;;契约精神与和谐社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张能为;;绕不过的康德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王列生;主体缺席的概念晚餐——关于当代文学批评失态的一种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9 方军;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兼谈一种思维方式的革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10 杨慧民;论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优先”原则[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宁;独白的心理学与对话的心理学——心理学的两种话语形态[D];吉林大学;2004年
2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陈志烨;一般社会中的劳动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4 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理论及其测评技术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胡波;社会理想境界论纲[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8 黄玉顺;超越知识与价值的紧张:“科学与玄学论战”的哲学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9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10 杨学功;本体论哲学批判[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迎年;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中的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邓红;论威拉·凯瑟拓荒小说中的死亡意象[D];暨南大学;2001年
3 高健;康德的启蒙思想及其对德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4 孙丽巍;“主体性”视野下的康德、克罗齐美学思想[D];黑龙江大学;2001年
5 李革新;返回存在之源[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周红阳;刑法和人性:西方思想的批判性阅读[D];湘潭大学;2001年
7 王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说比较[D];湘潭大学;2001年
8 陈振华;刘震云小说论[D];安徽大学;2001年
9 杭功元;康德在宗教观上的继承与创新[D];安徽大学;2001年
10 邓友超;走向主体间意义的教师主体性——教育工具的一个目标[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于涛方,顾朝林;人文主义地理学——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年02期
2 顾朝林,陈璐;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及新趋势[J];地理学报;2004年S1期
3 王兴中;刘永刚;;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的进展与“文化转向”以来的流派[J];人文地理;2007年03期
4 王正平;深生态学:一种新的环境价值理念[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5 韩东屏;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是否可行?[J];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6 余谋昌;生态人类中心主义是当代环保运动的唯一旗帜吗?[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繁仁;;试论生态审美教育[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高强;;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中西自然观[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3 宋薇;;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与自然美学辨析[J];晋阳学刊;2011年04期
4 代迅;;审美态度的恰当性:中国当代美学的自然美[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4期
5 李启军;胡牧;;生态美学视阈下人与自然的关系[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6 李振纲;李娜;;走向荒野:天地之美的现代回归——罗尔斯顿的生态美学[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曹立倩;黄智宇;;浅析生态美学思想在当代社会城市人生存危机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1年12期
8 张鸣;;生态美感的“和谐”与“整生”[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张鸣;;生态美感的“和谐”与“整生”[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葛辉;;老子的自然美学价值观[J];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李丕显;孙琪;;生态美学偏至论[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曾繁仁;;新时期生态美学的产生与发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3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王鹏周;;新中国六十年美学研究历史回顾[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6 郭昭第;;美学的学科困惑、根源及策略[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谷鹏飞;;中国美学的现代发生与当代困境[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曾繁仁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生态美学究竟有哪些新突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曾繁仁;生态美学在当代美学学科中的新突破[N];中国文化报;2010年
3 刘悦笛;“生态美学”的系统阐释[N];人民日报;2010年
4 安佰鸿 北京语言大学;生态美学会通中西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曾繁仁;生态美学的产生及其意义[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万莲子 王琼;中国生态美学的意蕴[N];文艺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李啸;“意识到生态之美,,是人类的第二次觉醒”[N];衢州日报;2011年
8 彭立勋;生态美学:人与环境关系的审美视角[N];光明日报;2002年
9 刘成纪;生态学时代的新自然美学[N];光明日报;2005年
10 曾繁仁;论生态审美观[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隋丽;现代生态审美意识的生成与文本建构[D];辽宁大学;2008年
2 杨文臣;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赵凤远;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李静;易学思想与生态美学建构[D];辽宁大学;2011年
5 胡俊;对接与缝合:新方法建构新美学[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军;论美学的生态存在论转向及其深度审美诉求[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2 乔沙;生态美学的性质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邓亚梅;希腊神话的生态美学阐释[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艳丽;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哲学基础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叶超群;生态美学:个体精神生态的建构及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玮;当前国内生态美学研究中的哲学基础问题探索[D];延安大学;2010年
7 陶冶;生态美学主旨与当代人和自然关系的审美建构[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小云;平衡论生态美学观[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9 邵丰;当代视域下的庄子生态美学思想[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晓蓉;共生—生态美学的基点[D];扬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240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24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