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论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联系与区别

发布时间:2018-05-24 12:27

  本文选题:环境美学 + 环境审美 ; 参考:《学术研究》2013年01期


【摘要】:综观过去半个世纪的学术历程,可以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关系论归纳为五种立场:一、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具有不同的开端,二者并行不悖、没有任何关系;二、在环境美学框架内发展生态美学;三、将环境美学等同于生态美学;四、吸收环境美学的理论资源来发展生态美学;五、参照环境美学,通过充分吸收生态学观念、彻底改造传统美学而发展生态美学。笔者坚持第五种立场,认为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差异非常明显,将二者混为一谈不利于各自的健康发展。环境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于"艺术审美"的"环境审美",它是对自黑格尔以来以艺术品为审美对象的"艺术哲学"的批判超越,其核心问题是环境审美与艺术审美的联系与区别;而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生态审美",其对立面不是"艺术审美",而是传统的"非生态审美"或"没有生态意识的审美"。环境美学是就"审美对象"这个角度立论的,探讨审美对象是艺术品还是环境;生态美学是就"审美方式"这个角度立论的,其立论根基是人的生态生存和生态思维,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生态意识引领下进行审美活动,亦即在人类的审美活动和审美体验中,如何使生态意识发挥引领作用而形成一种"生态审美方式"。
[Abstract]:Looking at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the past half century, we can conclude the relationship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and ecological aesthetics into five positions: first,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and ecological aesthetics have different beginnings, they go hand in hand with each other and have no relationship; Developing ecological aesthetic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third, equating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with ecological aesthetics; fourth, absorbing the theoretical resources of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to develop ecological aesthetics; fifth, referring to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by fully absorbing ecological concepts, Remolding traditional aesthetics and developing ecological aesthetics. The author insists on the fifth position and holds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and ecological aesthetics is very obvious and it is unfavorable to their healthy development to confuse the two. The research object of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is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art aesthetics", and it is a criticism and transcendence of "art philosophy", which takes art works as aesthetic object since Hegel. Its core problem is the connection and difference between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and artistic aesthetics, while the research object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is "ecological aesthetics", the opposite is not "artistic aesthetics", but traditional "non-ecological aesthetics" or "aesthetic without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is based on the angle of "aesthetic object" to discuss whether the aesthetic object is art or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aesthetics is based on man's ecological survival and ecological thinking. Its core problem is how to conduct aesthetic activiti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that is, how to make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aesthetic activities and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human beings and form a "ecological aesthetic mode".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环境美学与美学的改造”(11JJD75001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曾繁仁;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J];文学评论;2005年04期

2 曾繁仁;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祖利,张玉霞;《聊斋志异》的生态美学解读[J];蒲松龄研究;2004年02期

2 张旭平;建构与解构:主体在现代、后现代哲学中的命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王猛;晚期希腊哲学伦理化倾向的历史根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刘锋杰;“生态文艺学”的理论之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5 刘永杰;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建设的启示[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谢立中;“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词义辨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7 王治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后现代主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张践;实学精神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9 王光荣;后现代之“后”──后现代概念的意义探索[J];北方论丛;2001年01期

10 许晓平;后现代视野中人的主体性的消解与重建[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李世雁;翟波;;建设生态伦理浅论——科技伦理的自然与社会走向[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3 李世雁;;现代生态学的后现代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4 谢青;;对现代包装设计发展方向的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5 张践;;第二十六章 以实学精神克服拜金主义[A];实学文化与当代思潮[C];2002年

6 刘国清;;诗歌与治疗:论泰德·休斯的自然诗[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鹏;符号化政治——并以文革时期符号象征秩序为例[D];复旦大学;2003年

2 凌宏彬;邓小平理论研究:一种权变的方法[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温奉桥;现代性视野中的张恨水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吴先伍;现代性的追求与批评[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刘立志;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发展的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曾建平;自然之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张敢;绘画的胜利?美国的胜利?[D];中央美术学院;199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清;论道家哲学的环境伦理意蕴[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李立生;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3 施敏;论网络文化与人的现代性[D];广西大学;2002年

4 苏俏云;大城市人居环境优化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杜萍;现代化中历史悲乐论论争及其启示[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李永奎;论主体世界观建构之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作用[D];延边大学;2002年

7 周哲;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研究[D];湖南大学;2002年

8 李小洁;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诗歌中的视觉特质[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祝后华;水域型旅游环境特色创新与艺术设计[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10 谢清果;科学文化及其社会功能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曾繁仁;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本文编号:19290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290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e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