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的崇高理论:近代崇高与后现代崇高的过渡——以其“回忆”概念为例
本文选题:叔本华哲学 + 崇高感 ; 参考:《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04期
【摘要】:叔本华崇高理论中的"回忆"保证了崇高感的自主性和内在性,从而迥异于以康德为代表的近代崇高理论。它克服了崇高感中的三种遗忘:首先,使得审美中的主体不至遗忘作为个体存在的意志现象(意欲),从而避免了崇高感演变为优美感;其次,使得主体不遗忘以总体形式存在的意志本体,并以此使意欲间接作用于审美主体,而使崇高不至沦为媚美;再次,回忆使崇高感不至遗失自身的情感身份,避免其为理性和道德所收编。回忆呈现为一种对意志个体(主体)和总体(客体)的持续对照过程,保证了崇高感中痛苦和愉悦混杂交融的张力,也使崇高感处于不断的歧异和生发之中,从而避开了总体性的整合,保证了感觉的持存和个体的在场。由回忆而来的歧异和在场感,使崇高感部分地从近代崇高的道德依附和认识论桎梏中得到解脱。通过尼采等人的过渡,这种特性在以利奥塔为代表的后现代崇高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Abstract]:The memory of Schopenhauer's sublime theory guarantees the autonomy and internality of sublime feeling,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modern sublime theory represented by Kant. It overcomes three kinds of oblivion in the sublime sense: first, it makes the subject in the aesthetic not forget the will phenomenon which exists as an individual (intention), thus avoids the sublime feeling to evolve into the graceful feeling; secondly, So that the subject does not forget the Noumenon of will that exists in the overall form, and thus makes the intention indirectly act on the aesthetic subject, and makes the sublime not degenerate into the beauty of the United States; thirdly, the recollection does not make the sense of sublime lose its emotional identity. Avoid being codified by reason and morality. Recollection presents itself as a process of continuous contrast between the individual (subject) and the total (object) of the will, which ensures the tension of the mixture of pain and pleasure in the sublime sense, and makes the sublime sense in constant divergence and growth. Thus avoiding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otality, ensuring the persistence of the feeling and the presence of the individual. The differences and the sense of presence come from recollection, which partly extricate the sense of sublime from the shackles of modern noble morality and epistemology. Through the transition of Nietzsche and others, this characteristic has been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in the post-modern sublime represented by Liotta.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516.41;B83-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华泉坤;牛振宇;;理智丧失后的大智——李尔王的“疯癫”与尼采美学中酒神式智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 武彦君;中国现代文学悲剧精神的演进[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3 钱晓红;试论奥尼尔对传统悲剧的发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刘双喜,杨圣琼;从“两难”境地看乔峰的悲剧精神[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5 陈鸿;"夸父"们的尴尬——解读毕淑敏的小说[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张恒学;《白鹿原》的历史悲剧意识[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邴波;从“烦恼人生”到“化蛹为蝶”──社会转型期池莉小说创作中的生存主题[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8 王雪松;相明;;崇高与人类生存的价值——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崇高的本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许连军;略论“永州八记”的骚怨寄托[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10 刘志华;论沈从文小说的悲剧文体类型[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江立中;;《离骚》奠定了我国迁谪文学的审美基调[A];中国楚辞学(第一辑)——2002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2年
2 胡菁娜;;理想的读者——对“共鸣”理论的反思[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高益荣;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吴宝康;论怀特小说的悲剧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俊;于“无”深处的历史深渊[D];浙江大学;2005年
5 熊元义;中国悲剧引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刘少文;论报人生活对张恨水及其小说创作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5年
7 崔彩红;元杂剧悲剧新探[D];武汉大学;2005年
8 孙德高;唯美的选择与转换[D];武汉大学;2005年
9 汪树东;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然精神取向[D];武汉大学;2004年
10 焦亚东;钱钟书文学批评的互文性特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瑞江;路翎:抗争绝望之魂——论路翎40年代的小说创作[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葛刚岩;论《史记》人物形象的崇高美及其形成原因[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岳友熙;人类精神的诺亚方舟[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王俊玲;匍匐在十字架下的悲剧爱情[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谢理开;论金庸小说的生命意识[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刘湘兰;崇高·优美·滑稽[D];湘潭大学;2002年
7 姚冰;巴厘戏剧与西方现代派戏剧[D];厦门大学;2002年
8 朱俊霞;心灵的恐怖[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曲荣伟;元、明负心婚变剧及翻案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琼;师生关系的审美超越[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元晖;王国维的美学思想[J];哲学研究;1980年05期
2 舒芜;悲观主义解释不了悲剧——重读王国维《红楼梦评论》[J];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01期
3 周来祥;我们时代的美是对立的和谐统一——关于美的一点浅见[J];东岳论丛;1980年03期
4 陈元晖;;王国维的《论性》、《释理》、《原命》[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5 蔡育曙;《风骨》与阳刚美[J];云南社会科学;1981年04期
6 吴德安;;“‘宝玉’即‘葆欲’”说质疑[J];红楼梦学刊;1981年04期
7 邓超高;;论崇高[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1年02期
8 王萤;;傅山的美学思想及文艺观[J];晋阳学刊;1981年06期
9 卢善庆;康德前批判时期美学思想述评——读《优美感觉与崇高感觉》[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2期
10 赵运田;;试论悲剧性的崇高[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宗光成;;毛泽东诗词的美学基本形态——崇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张天来;;试论李白诗歌的崇高美[A];中国李白研究(1992-1993年集)[C];1992年
3 黎林;;从《哈姆雷特》和《窦娥冤》看中西悲剧精神之差异及两种文化背景下的命运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4 朱志荣;;论康德前批判与批判时期的美学思想的关系[A];康德哲学及其现代意义——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朱志荣;;论康德前批判与批判时期美学思想的关系[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贾敏;陈坚;;戴着现实的镣铐在历史中舞蹈——从审美的视角评析郭沫若历史悲剧的缺憾[A];中国历史文学的世纪之旅——中国现当代历史题材创作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丁莉丽;;“民间文本”的高扬——对当前历史影视题材创作和批评的观照[A];中国历史文学的世纪之旅——中国现当代历史题材创作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刘丽丽;;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今读[A];2006贵州省首届古典文学与民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廖四平;是民族伟人,,也是普通人[N];中国艺术报;2000年
2 林桂蓁;“去留肝胆两昆仑”究竟何解[N];文艺报;2000年
3 宫睿;另一个康德[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4 秦志钰;也谈影视女性形象的陷落[N];文艺报;2001年
5 宋薇薇;法官自己说自己[N];北京日报;2002年
6 古华城;文学创作的新闻效应[N];中国文化报;2002年
7 方长安;作品的崇高感哪里去了[N];光明日报;2002年
8 上海市工商局宝山分局 陶宏杰;坚持与时俱进 塑造工商文化[N];中国工商报;2003年
9 郭柏春;关注道德健康[N];中国教育报;2003年
10 曾冬梅;解读企业的军事化管理[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黄文前;自由意志——叔本华哲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王光文;中国古典文学的悲剧精神[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林新华;崇高问题的跨文化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爱斌;中西美学审美类型论比较——康德美学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对话[D];安徽大学;2001年
2 余学玉;由理性向非理性过渡的桥梁[D];安徽大学;2002年
3 周欣荣;从突围到迷遁[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4 梁东奇;农村教师队伍现状、原因与改善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毅;论审美意识形态与共产主义信仰培育[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6 何丽丽;优秀语文教师的专业情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海霞;康德“趣味”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延峰;瞿秋白书生革命家的精神苦旅探析[D];山东大学;2005年
9 李锦萍;走进悲剧 感受壮美[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铁庆;探讨高中语文课文中几种美的形态与教学的关系[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653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65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