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中国当代审美风尚与主体身份认同

发布时间:2018-06-02 13:44

  本文选题:审美风尚 + 身份认同 ; 参考:《人文杂志》2013年01期


【摘要】:审美风尚作为一种具有源发性的审美风格形态,一直是主体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但中国当代审美风尚的多样制约因素及其主体身份认同所遵循的隐秘认同逻辑,常使得二者呈现出复杂的绞合关系。为理解中国当代审美风尚与主体身份认同的恰切关系,有必要重新厘定中国当代审美风尚的基本意涵,还原中国当代审美风尚的生发语境,揭示中国当代审美风尚在建构主体性身份中的重大作用。
[Abstract]:As a form of aesthetic style with source, aesthetic fashion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subject identity. However, the various restrictive factors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fashion and the secret identification logic followed by the subject's identity often make them present a complex strangulation relationship.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appropri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fashion and subject identity, it is necessary to redefine the basic meaning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fashion and restore the context of the emergence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fashion. To reveal the important role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fash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ubjective identity.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现代美学体系中的古典美学范畴研究》(项目号:11YJC751024)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胡玉鸿;;“自然人”的社会与“自然人”的法律[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邓晓芒;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王晚霞;一个迷失于真善美三维中的现实女人——从本体论分析包法利夫人[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5 陈全黎;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艺社会学及其对当代中国文论的影响[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陈望衡,吴海伦;观:中国传统的审美方式[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胡家祥;试辨康德界定审美活动的偏误[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胡经之,李健;风骨:古典艺术的美学风范[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9 肖双荣;;康德审美判断模型论[J];求索;2005年11期

10 毛明;《老子》“自然”概念的美学解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迎年;感应与心物——牟宗三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3 韩志伟;实践与辩证法——从对象性思维方式到实践性思维方式[D];吉林大学;2004年

4 袁建新;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结构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6 赵晓芳;存在、艺术与诗[D];复旦大学;2004年

7 姜宇辉;审美经验与身体意象[D];复旦大学;2004年

8 尹松波;理性与正义——罗尔斯《正义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10 张彭松;社会乌托邦理论反思[D];清华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治伟;世界公民观点下的永久和平[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2 王泽庆;论“美是道德的象征”[D];安徽大学;2004年

3 尤强;文学艺术中的非理性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4 耿余;试论《海鸥》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美学体系形成的影响[D];武汉大学;2004年

5 宋书强;论九十年代都市文学的现代性[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罗晓翠;西方现代艺术的两种发展倾向[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7 伍英鹰;自然与艺术的灵光辉映[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康大维;企业价值观的深层解读及理想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孙弋岚;席勒美学理想与日常生活审美化[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胡秀英;中国武术审美方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689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689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a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