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论地方审美文化的研究视域和学术意义

发布时间:2018-06-03 09:12

  本文选题:审美文化 + 地方审美文化 ; 参考:《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摘要】:审美文化是一个现代范畴,最初的研究视野主要倾向于大众文化审美。但是随着审美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专家学者建设性地拓展了审美文化的研究领域和生存空间,出现了诸如城市审美文化、民族审美文化等范畴。在文化多元化持续发展的今天,学界和有关专家越来越重视文化研究的"地方性"视野。地方审美文化概念就是基于这一语境,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进行总结归纳而提出的。地方审美文化的研究,应该以特定的地域空间作为视域和采用地方"生产者"的视角,对我国不同文化区域的创造性劳动及其形成的产品,以及变化渊源作美学层面的观照,考察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把握其基础理论。同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地方审美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原生态性、历史传承性、资源丰富性等特点,以及内蕴丰富的美学思想和独特的艺术思维,积极开展地方审美文化的个案研究和理论探讨,为呈开放状态的审美文化研究提供实践支撑和理论引导。
[Abstract]:Aesthetic culture is a modern category. However, with the deepening of aesthetic culture research, relevant experts and scholars constructively expand the research field and living space of aesthetic culture, such as urban aesthetic culture, national aesthetic culture and other categories. Wi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diversity, scholars and experts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local" vision of cultural research. The concept of local aesthetic culture is based on this context and summarized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The study of the local aesthetic culture should take the specific regional space as the visual angle and adopt the local "producer" angle of view, and take the creative labor and the products formed in different cultural regions of our country, as well as the origin of the change, as an aesthetic view. Investigate the richness of its content and diversity of forms, grasp its basic theory.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cal aesthetic culture, such as its original ecology, historical heritage and rich resources, as well as its rich aesthetic thoughts and unique artistic thinking. The case study and theoretical discussion of local aesthetic culture should be carried out actively to provide practical support and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study of aesthetic culture in an open state.
【作者单位】: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敦萍;从《天净沙》的六种译文看接受美学理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张传开;必然与自由范畴在近代西方哲学中的演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陈济川;新世纪我国大学生体育审美教育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4 吕锋,廉毅;基于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的思考[J];包装工程;2005年05期

5 蒋玉斌;马致远散曲艺术别论[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任贵,李惠芳;论荒诞[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杨辉;时代呼唤对美育的再认识[J];广西高教研究;2000年04期

8 徐春根;论庄子“无待”的自由观[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杨红菊;向唯美写实趋同 与时代精神疏离——从意境角度剖析当前中国电影的得与失[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4年02期

10 李世涛;社会转型与审美变迁——审美文化研究的历史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勇;价值理性与中国文论[D];四川大学;2002年

2 郝文杰;石涛画学与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3 詹志和;佛陀与维纳斯之约——近代佛学与近代美学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5 朱寿兴;美学的实践、生命与存在[D];四川大学;2005年

6 陈民;西方文学中死亡叙事的审美风貌[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晚林;徐复观艺术诠释体系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任军;建筑纪念性读解[D];天津大学;2004年

9 李明军;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众文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庄岳;数典宁须述古则,,行时偶以志今游[D];天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玉敏;论化学美学思维能力及其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胡骄平;文化禀赋的国际贸易效应分析[D];湖南大学;2002年

3 杨鸿砚;美术教育与学生审美个性的发展[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郑微波;文艺批评与传播媒介[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剑;在时间中自由地审美[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刘水芬;生态美学与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价值倡导及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7 张海燕;论文化产业的结构形态与价值趋向[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胡昭f ;身韵·意境·生命[D];汕头大学;2004年

9 魏广龙;当代景观的审美转型[D];天津大学;2003年

10 陈玉茜;中学语文阅读评价改革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徐放鸣;张儒雅;;地方审美文化研究:一个亟待重视的美学领域[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本文编号:19722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722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0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