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理论与阐释:审美现代性研究三题

发布时间:2018-06-05 10:04

  本文选题:中国文学艺术 + 审美现代性 ; 参考:《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摘要】:在当代语境中,中国文学艺术的审美现代性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然而,审美现代性研究有其阐释的一些基本前提需要确立:第一,从时间、审美意识与艺术表现、审美价值与审美功能三个维度来考察,审美现代性的"理论规定"可以表述为"现时性"、"审美创新性"和"审美反思性";第二,在西方话语与中国言说"双重视阈"的观照中,新时期中国文学艺术的审美现代性有其复杂情形,但新型的现实关系和审美关系铸就了其内容、社会功能与价值取向、题材体裁与艺术表现以及批判性审美精神等多方面的"历史具体性";第三,借助艾布拉姆斯的艺术四要素图式,我们可以获得新时期中国文学艺术审美现代性研究的多重"表现层面"。
[Abstract]:In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the study of aesthetic modernity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subject. However, the study of aesthetic modernity has some basic presuppositions to be established: first,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im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aesthetic value and aesthetic function, The "theoretical stipulation" of aesthetic modernity can be expressed as "presentness", "aesthetic innovation" and "aesthetic reflection". The aesthetic modernity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in the new period has its complex situation, but the new realistic and aesthetic relations have cast its content, social function and value orientation. "Historical concreteness" in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genre of subject matter, artistic expression and critical aesthetic spirit, etc. Thirdly, with the help of Abrams' schema of the four elements of art, We can obtain many levels of expression in the study of aesthetic modernity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in the new period.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宣传部
【分类号】:B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林宝全;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审美现代性的一点思考[J];河池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齐格蒙·鲍曼;对秩序的追求[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3 任平,陆树程;走向新现代性的科学发展观——对当代中国发展观变革的哲学反思[J];苏州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4 M.福科 ,汪晖;什么是启蒙?[J];天涯;1996年04期

5 王一川;现代性文学:中国文学的新传统——兼谈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学研究[J];文学评论;1998年02期

6 杨春时,宋剑华;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近代性[J];学术月刊;1996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春燕;;生活审美化时代的艺术危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唐敏;;媚俗与抗争——九十年代文学的两个对抗性特征[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强昌文;论当代中国社会法律的价值基础[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4 陆衡;;人民性 喜剧性 现代性——国统区讽刺诗歌得失谈[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5 吴怀东;;历史 现实 方法——欧洲浪漫主义思潮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陈宝胜;;公共管理模式嬗变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张静静;;论阿多诺对审美愉悦感的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吴登峰;戴着镣铐舞蹈——《许三观卖血记》寓言性之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9 任丙强;家庭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对马克斯·韦伯观点的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吴贤静,郭松;心灵环保:环境伦理的宗教向度[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秀香;;幸福与信任的重建——信任价值的当代生活视角[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2 张海清;;从政治体制文化角度看中国政治发展[A];政治改革与政府转型[C];2003年

3 陈戈;储小平;;差序制度结构与中国管理革命——以李宁公司的发展变革为例[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4 董正华;;全球化:歧义纷沓的解说与真实的历史进程[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5 孙尚扬;;反思明末士大夫天主教徒对“天学”的本土化诠释[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6 董正华;;韦伯、桑巴特、托尼资本主义精神动因思想比较——兼评格林菲尔德的新著《资本主义精神: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7 施雪华;;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8 朱光烈;;视野、创造与境界:关于传播学学科建设的一些个人感悟[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9 郭小平;;“风险传播”研究的范式转换[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10 刘松涛;李建会;;断裂、不确定性与风险——试析科技风险及其伦理规避[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王龙飞;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张广才;大河家镇周家村家庭经济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连青;后现代广告设计语言的风格及其操纵性[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叶宗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小型私营企业诚信问题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灿仕;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秦璐;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冯婧雅;风险社会视角下的中国法律治理[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蔡芝武;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孙康宜;“古典”或者“现代”:美国汉学家如何看中国文学[J];读书;1996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杰;;新时期以来审美现代性的理论反思[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2 郑工;;新时期中国美术的现代性论述[J];艺术评论;2008年12期

3 林铁;;审美现代性:当代汉语诗歌的一个问题史[J];理论与创作;2007年04期

4 张晶;;当代文学艺术中的审美现代性因素[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5 彭文祥;颜泽玉;;新时期我国电视剧中的现代性体验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6 彭文祥;;新时期中国电视剧中的现代性体验及其镜像呈现[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陈e泄酱笱в笆右帐跹г,

本文编号:19816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816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1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