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华美学如何“接着说”
本文选题:马克思主义美学 + 中华美学 ; 参考:《社会科学战线》2017年04期
【摘要】: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华美学的"接着说"不仅应是一种立场观念,还应是一种方法。"接着说"是一种理论的建构,其方法如同马克思所说,是"由抽象上升到具体"。这就需要它跳出单纯的立场观念的空谈,而从实际的范畴、概念着手。佛教中国化的成功在于找到了它与中国文化共同的"自然"范畴。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华美学的共同范畴可能有多个,但其中主要的一个是"意志"。通过对"意志"的批判性阐释,将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人的能动性,人的本质力量化入中华美学关于意、志的审美理论之中,从而实现双方真正的对接。
[Abstract]:The continuation of Marxist aesthetics and Chinese aesthetics should be not only a stand concept, but also a method. " Then said, "is a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its method, as Marx said," from abstract to concrete. " This requires it to jump out of the mere position of the concept of empty talk, and from the actual category, the concept. The success of Buddhism in China lies in finding its common category of "nature" with Chinese culture. There may be several common categories of Marxist aesthetics and Chinese aesthetics, but one of them is will. Through the 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will", the Marxist aesthetics on the initiative of human beings, the essential strength of human into the aesthetic theory of Chinese aesthetics on meaning, ambition, so as to achieve the real docking between the two sides.
【作者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文化》编辑部;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ZDB023)
【分类号】:B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韦映,苏东晓,陈雪军;追寻诗意的栖居——“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状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韦苏陈;“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状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美术;2001年03期
3 王杰;;东方马克思主义美学:问题与理论[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1年00期
4 聂振斌;;“中国特色”与马克思主义美学[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4年00期
5 马驰;;艰难的革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6 周计武;周欣展;;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现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学评论;2007年06期
7 尹庆红;;“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现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艺研究;2007年12期
8 苏志宏;;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文化学思考[J];学术动态;2007年01期
9 罗中起;刘叶青;;历史的倾诉与积淀——读马驰《艰难的革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J];艺术广角;2007年06期
10 周欣展;;求索于文学与政治之间——“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现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朱印海;;中西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政治意识比较分析[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赵建军;;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之现实性与现代性的反思[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张德厚;;试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代化——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德国古典美学的渊源关系谈起[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朱志荣;;平心论“美是典型”说[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吴中杰;;理论体系的建立与传播——序马驰《马克思主义美学传播史》[A];东方丛刊(2001年第3辑 总第三十七辑)[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晓雪;专家学者研讨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N];文艺报;2006年
2 冯国军;推进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N];文艺报;2014年
3 李永新;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现代中国[N];文艺报;2007年
4 赵臻;走向未来的马克思主义[N];文艺报;2013年
5 丁国旗;走向开放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N];文艺报;2008年
6 张玉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考察[N];文艺报;2009年
7 何信玉;拥抱怎样的未来?[N];文艺报;2014年
8 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 肖朗;走向新历史哲学的马克思主义美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9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王杰 谢卓婷;重返公共话语空间的可能性[N];社会科学报;2013年
10 ;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俊;对接与缝合:新方法建构新美学[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韩志勇;新时期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论争及启示[D];山东大学;2009年
2 宋婷;和谐社会视阈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836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83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