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双重危机——马克思主义美学视野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本文选题:日常生活 + 审美 ; 参考:《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摘要】:在如何看待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问题上,现代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话语立场:前者主张保持审美的自律性和超越性,维护审美的无功利性和精神自由,却导致了审美与生活的脱节,审美成为资产阶级贵族的专利;后者主张消解精英主义文化观念,让审美回归普通大众的世俗幸福,倡导审美与日常生活的融合,却加重了审美的商品化、犬儒主义和虚伪主义。面对现代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暴露出来的双重危机,马克思主义美学一方面以实践论强调审美的大众化而非审美的泛化,另一方面又从人类学的根基上阐释审美理想对于人类的价值和意义。
[Abstract]:On the question of how to treat the aesthetic beauty of daily life, modernism aesthetics and postmodernism aesthetics show two different discourse standpoints: the former advocates to maintain aesthetic self-discipline and transcendence, and to maintain aesthetic non-utilitarian and spiritual freedom. However, it led to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aesthetics and life, which became the patent of bourgeois aristocrats, who advocated the elimination of the cultural concept of elitism, the return of aesthetics to the secular happiness of ordinary people,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fusion of aesthetics and daily life. But it accentuates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aesthetics, cynicism and hypocrisy. Facing the double crisis of modernism aesthetics and postmodernism aesthetics, on the one hand, Marxist aesthetics emphasizes the popularization of aesthetics rather than the generalization of aesthetics. On the other hand, on the basis of anthropology, it explains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aesthetic ideal to human beings.
【作者单位】: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2009JJD750009)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06JSA2W001)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凤生;;中西绘画的不同风格对科学传播的影响——“李约瑟难题”的一种另类解答[A];2006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蒲国良;;关于十月革命研究中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增惠;石鹏;;马克思论人和自然的关系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吴建刚;;浅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汪琼枝;;传统义利观与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价值基点的不同旨趣[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邢荣;;现代性矛盾的现实根源——马克思的资本视角[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童庆炳;;毛泽东的美学思想三题[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许耀桐;;关于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的探讨[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刘大椿;;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10 吕尚彬;;后现代广告: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2 李育红;人为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何建华;经济正义论[D];复旦大学;2004年
4 关立新;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向及中国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5 吴保和;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论[D];上海戏剧学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咏铃;爱情文学审美视野中的南朝乐府民歌[D];湘潭大学;2002年
2 谢九华;所有权保留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3 肖湘雄;走出小我樊篱,,迈进大我本体[D];湘潭大学;2004年
4 谢凤华;中国零售商自有品牌战略研究[D];湘潭大学;2002年
5 侯宣杰;商人会馆与边疆社会经济的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杨玉翠;科学与人文之间[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7 屈宏;近代中国城市女子服饰变迁述论[D];吉林大学;2004年
8 杨小霞;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哲学的若干挑战和启迪[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温婷;;无所不在的美——论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侗族的体现[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2 毛崇杰;;美学“学科新形式的探讨”——韦尔施的美学思想悖论及进路[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刘艳梅;;美学的当代发展与美学教学改革[J];美与时代(下);2011年08期
4 吴树波;;宗教休闲的审美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04期
5 李朝阳;;论当代美学多元格局的建构[J];文艺评论;2011年05期
6 张文浩;;时尚的功能与身体的呈现[J];临沂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7 林琳;;生态文明的美学思考[J];中华文化画报;2011年07期
8 李新市;;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当代美育建设[J];大连干部学刊;2011年06期
9 白福亮;;关于美——美学定义综述[J];大众文艺;2011年14期
10 陈元龙;王艳芳;;大众审美文化与大学审美文化特征之比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2 徐书城;;《美学大纲·序》[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张立斌;;美学:学科发展的体系性及界限性[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杨曾宪;;美学学科的困惑与觉醒[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张法;;媚世(kitsch)和堪鄙(camp)——从美学范畴体系的角度看当代西方两个美学新范畴[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6 王湘桂;;美的创造的新领域——现实美创造的思考之一[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八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3年
7 周宪;;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8 朱志荣;;论梁启超的审美趣味观[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9 周小仪;;消费文化与审美覆盖的三重压迫[A];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2002·学术前沿论坛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N];解放日报;2006年
2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志荣;生活中的美学[N];新华日报;2007年
3 厦门大学中文系 杨春时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德胜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 彭锋;“美学与日常生活”[N];光明日报;2009年
4 贾媛媛;美学:从艺术哲学走向文化哲学[N];光明日报;2007年
5 艾秀梅;世纪初的美学新视窗[N];文艺报;2002年
6 彭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迷误[N];光明日报;2008年
7 张冰;充分发挥美学作用 推动和谐社会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8 张晶;“日常生活审美化”呼唤学理建构[N];中国文化报;2008年
9 刘悦笛;当代全球美学的“文化间性”转向[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冯宪光;和谐社会建设与审美意识形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康艳;“审美日常化”理论话语辨析[D];辽宁大学;2009年
2 张军;阿多诺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静;作为文化批判的审美[D];黑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黎铃;论审美自律性[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姚珏;1927-1937上海日常生活审美解读[D];复旦大学;2010年
3 向丽;审美制度——审美人类学的存在方式[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志勇;公共关系的审美之维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莹;论宋代审美文化与宋代日常生活的融合[D];兰州大学;2008年
6 孔令霞;日常生活审美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袁志准;日常存在与审美灵境[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赵盈;日常生活审美化与都市消费空间[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许娅丽;回归真实的生活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魏雪琳;消费文化和现代审美[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944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94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