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的兴起与中国美学的转型
本文选题:大众文化 + 审美文化研究 ; 参考:《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10期
【摘要】:大众文化的兴起与审美文化研究,使功利主义的、超现实的传统的哲学美学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美学要想对现实仍然具有阐释和说明能力,必须适应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现实,关注商品社会由技术和传媒控制的、以视像为载体的世俗性消费型审美文化,关注审美的泛化、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等新问题和新现象,关注快感和体验的重要地位,在研究对象、美的观念、审美经验等方面,采取开放的包容的姿态,从形而上学的抽象思辨转向形而下的生活体验,完成美学的时代转型。
[Abstract]:The rise of popular culture and the study of aesthetic culture make the utilitarian and surreal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aesthetics lose its legitimacy of existence. If aesthetics wants to still have the ability to explain and explain the reality, it must adapt to the aesthetic reality of the times of popular culture, pay attention to the secular consumer aesthetic culture controlled by technology and media,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generalization of aesthetics. New issues and new phenomena such as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daily life,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pleasure and experience, and an open and tolerant attitude towards research objects, concepts of beauty, aesthetic experience, etc. From metaphysical abstract thinking to metaphysical life experience, the era transformation of aesthetics is completed.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分类号】:B83-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绍儒;;美国戏剧概论(续一)[J];戏剧艺术;1981年01期
2 G.路易斯 ,戴侃;通俗文化的作用[J];国外社会科学;1984年11期
3 Я.马尔库兰 ,于培才;甜蜜的梦,苦涩的泪[J];世界电影;1985年02期
4 姜云生;瑕瑜互见——评甘肃与台湾出版的两本社会学辞典[J];社会;1985年03期
5 本刊编辑部;百期改刊寄语[J];上海戏剧;1985年06期
6 鲍斯马;郭庭珂;施利明;;评拉卡普拉、卡普兰合编:《现代欧洲思想史》[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5年05期
7 姚蒙;;文化·心态·长时段——当代法国文化史研究一瞥[J];读书;1986年08期
8 唐凯麟;;科学技术革命—人—道德[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6年01期
9 芝崎好文;贾玉麟;;关于“大城市文化”[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6年08期
10 严先元;;大众传播引起的社会心理矛盾及其调节[J];应用心理学;198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恒健;;关于美学转型的沉思——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周星;范阳;;都市与社会流行现象[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一次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4 戴一江;;浅谈美容师的审美观[A];第四届东南亚地区医学美容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1999年
5 龙彼德;;邓小平文艺思想与中国文艺的发展[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6年年会论文集[C];1996年
6 谭志图;;要关注和研究当前文艺“非意识形态化”思潮[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6年年会论文集[C];1996年
7 黄浩;;批评失语症——90年代文学批评把脉[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8 刘淮南;;知识分子文化的凸现与“第三种批评”[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9 朱效梅;;以邓小平理论引导大众文化健康发展[A];“邓小平理论与21世纪中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张佩珍;;嬗变与应变: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若干思考[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静;当代文化建设和影视媒介[N];安徽日报;2000年
2 记者 路艳霞;环境剧 雕塑剧悄然露头[N];北京日报;2000年
3 ;关注22种文化形态的嬗变[N];北京日报;2000年
4 本报实习生 王小玲;电影:是大众文化还是贵族消费?[N];中国妇女报;2000年
5 张学广 西安邮电学院社科部副教授、哲学博士;广告文化与教育责任[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高欣;21世纪中国高校校园文化走向[N];中国教育报;2000年
7 李东芳;九十年代的文化真实[N];中国教育报;2000年
8 王玉印;大众文化与文化产业[N];中国文化报;2000年
9 记者 徐志坚;韩国全面接纳日本大众文化[N];法制日报;2000年
10 何二元;唐·吉诃德向武侠小说宣战[N];光明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民卿;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简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叶虎;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思潮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陈虹;90年代中国电视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周宗伟;“高尚”与“卑贱”的距离[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华志;第二家庭—家族企业的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6 蔡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传媒文化转型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7 丁莉丽;共谋与斗争:“视觉文化”时代的影视风景[D];浙江大学;2004年
8 盘剑;互动与整合—海派文化语境中的电影和文学[D];浙江大学;2004年
9 王秋海;反对阐释[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10 戴俊潭;电视传播与转型期中国农民的意识现代化[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秀梅;当代大众文化价值取向的现实透视[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吴高泉;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两种模式[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梁青林;当代日本大众文化管窥[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李若岚;“华服之秀”:以服装为隐喻的大众文化诗学[D];暨南大学;2000年
5 冯锦芳;电视媒介的当代叙事[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6 刘强;中国当代审美文化下的张艺谋电影[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7 段吉方;审美文化与中国当下影视艺术的文化指向[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8 李英翠;教育生态环境中的文化生境[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9 崔成涛;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建设[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10 黄华军;雷蒙德·威廉斯的大众文化思想及其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0048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04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