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移动网络新媒介下的日常审美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3 04:23

  本文选题:移动网络 + 媒介 ; 参考:《广西民族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生活的日益繁荣,日常生活审美化逐渐成为我国当下一个日益普遍的文化现象。虽然“日常生活审美化”不是我国的本土化命题,但处于转型时期的我们,依然在许多领域中出现了相类似的特征。因此研究该命题,就具有了必要性和可行性。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个主要结果就是:打破了艺术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边界,艺术再次成为社会生活的工具,以符号、图像为代表的的虚拟生活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的创新点在于,我们以最先进的移动网络技术中的审美生活为研究对象这在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没有的,因为它足够新鲜,就发生于现在,并且正在进行中。以往日常审美化的研究多是针对工业经济社会中的审美生活,而这前后研究的根本性不同在于:由科学技术媒介的创造更新所带来的生活审美感知的不同。因此本文从切实生活感受出发,结合当下网络中的审美化现象,并结合运用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本雅明机械复制理论,审美现代性批评理论,审美资本主义理论,以及媒介传播理论等;理论加现实主要分析以下问题:移动网络媒介在当下的具体生活状态是什么?对大众的生活审美方式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人们吸收这些影响之后审美意识,审美方式,审美感知有了什么样的转变?
[Abstract]:With the prosperity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the aesthetic of daily life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common cultural phenomenon in our country. Although "daily life aesthetic" is not the localization proposition of our country, but in the period of transition, we still have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in many field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and feasible to study this proposition. One of the main results of aestheticization of daily life is that it breaks the boundary between art and social life, art once again becomes the tool of social life, and the virtual life represented by symbols and images becomes an important part of social life. 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is that we take the aesthetic life in the most advanced mobile network technolog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hich has not been done in any previous era, because it is fresh enough to happen now and is in progress. In the past, the study of aesthetic aesthetics was mostly aimed at the aesthetic life in the industrial economy and society, but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ormer and the former lies in the difference of the aesthetic perception of life brought about by the creation and renewal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edia. Therefore,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real life feeling, combines the aesthetic phenomenon in the current network, and combines with the daily life aesthetic theory, Benjamin's mechanical copy theory, the aesthetic modernity criticism theory, the aesthetic capitalism theory, the aesthetic modernity criticism theory, the aesthetic capitalism theory, the aesthetic modernity criticism theory and the aesthetic capitalism theory. The theory and reality mainly analyze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at are the specific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mobile network media in the present? What kind of influence has it had on the aesthetic way of life of the masses? Wh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esthetic style, and aesthetic perception after people absorb these influences?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83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耿波;;反思“日常生活审美化”[J];粤海风;2005年01期

2 张弘;;“日常生活审美化”之争[J];粤海风;2005年04期

3 赵文俊;;“日常生活审美化”并非审美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逄增玉;李跃庭;;理论与实践——“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4期

5 周莲红;;身体在场、精神缺席的视觉盛宴——反思“日常生活审美化”[J];新余高专学报;2006年03期

6 于显凤;;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含义的考察[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7 黄柏刚;;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看“日常生活审美化”[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12期

8 张宇红;;儒家中和思想与日常生活审美化[J];文学教育(上);2009年06期

9 王倩;;从日常生活审美化来反思艺术与生活的界限[J];美与时代(上半月);2009年11期

10 徐凌;;审美的生存本质 生存的审美维度——评“日常生活审美化”[J];大众文艺;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扬;;文艺学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转向[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2 李春青;;“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学理论的新课题[A];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2003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4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张飞龙;;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身体研究[A];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2年

6 马赛;;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生存姿态研究——简论《宋:诗一百首》中的生命智慧[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宋晓杰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方锦清;李永;刘强;;试论多层次的高科技网络的若干进展[A];第四届全国网络科学学术论坛暨研究生暑期学校论文集[C];2008年

8 李永;方锦清;刘强;;从网络科学视角探索企业合作网络[A];第四届全国网络科学学术论坛暨研究生暑期学校论文集[C];2008年

9 方锦清;;非线性复杂网络的动力学复杂性研究——我组复杂网络研究的基本概况[A];第二届全国复杂动态网络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李季;汪秉宏;蒋品群;周涛;王文旭;;节点数加速增长的复杂网络生长模型[A];全国复杂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二)[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德胜 杨光;“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边界”问题[N];光明日报;2006年

2 杨光;文艺学、美学新焦点:日常生活审美化[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陶东风;也谈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N];中华读书报;2005年

4 周宪;审美是日常的[N];光明日报;2007年

5 童庆炳;“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彭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迷误[N];光明日报;2008年

7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张天曦;日常生活审美化:当代审美新景观[N];山西日报;2004年

8 杨厚均;知识分子使命与责任的回归[N];文艺报;2006年

9 张晶;“日常生活审美化”呼唤学理建构[N];中国文化报;2008年

10 徐清泉;关注“日常生活审美化”新规律[N];文汇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许超;《左传》的语言网络和社会网络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2 邓忆瑞;基于网络维力的信息扩散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3 刘茂省;复杂网络上的动力学模型分析及随机影响[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龙;移动网络新媒介下的日常审美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7年

2 李春娟;“日常生活审美化”再审视[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方帅;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当代休闲文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4 赵海星;日常—张恩利绘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吴勤;“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6 李蓼;“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困境和可能出路[D];河北师范大学;2017年

7 陈军;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探研[D];新疆大学;2008年

8 梁书;网络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王华章;“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审美变异[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亮;消费语境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127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127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4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