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育现代性问题与反思
本文选题:美育心理学 + 现代性进程 ; 参考:《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摘要】:中国美学现代性问题是美学界的一个老话题,但也是一个新问题。如果把中国美学现代性定位为西方美学"东渐"以来与中国本土美学发生碰撞、交流,由此产生了不同于中国古典美学的新的话语形态和理论范畴,造成了中国美学原本发展方向的新变,从而呈现出一些具有西方美学现代性的因子,那么,从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鲁迅、朱光潜、宗白华一直到今天的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等百年来的中国美学研究,都可算作这一题域。如果把中国美学现代性定位为中国美学学人为适应美学现代发展的需要而自觉进行的旨在抵制西方美学话语霸权、建设有中国古典美学根柢、中国美学话语特色且可与西方美学进行对话的相关美学研究,则主要始于上个世纪末期,距今只有约10年时间。百余年的中国美学现代性研究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成为我们今日进行中国美学现代性建设弥足珍贵的一笔遗产;近10年来的中国美学现代性研究,则形态纷呈,思想各异,成为我们今日思考美学现代性问题的首要出发点。这里刊出的三篇文章,就是从后一种视角,对中国美学现代性研究做深层挖掘,其中刘桂荣是从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现状出发,分析这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应该采取的路子;曹晖是从美育的角度,对中国美育现代性建设的归纳扫描,总结经验,分析不足;谷鹏飞是从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论争的角度,分析三派美学对中国美学现代性建设的贡献与不足。希望能有更多的专家和学者参与到这一问题的讨论中来,进一步推进中国美学的现代性建设。
[Abstract]:The modernity of Chinese aesthetics is an old topic in the field of aesthetics, but it is also a new one. If the modernity of Chinese aesthetics is defined as the collision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western aesthetics and the Chinese native aesthetics since the "eastward development", there will be a new discourse form and theoretical category different from the classical Chinese aesthetics. This has resulted in a new change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esthetics, thus presenting some factors with the modernity of western aesthetics. So, from Wang Guowei, Liang Qichao, Cai Yuanpei, Lu Xun, Zhu Guangqian, Zong Baihua all the way to the present practical aesthetics, Post-practical aesthetics, new practical aesthetics and other hundred years of Chinese aesthetic research, can be counted as this domain. If the modernity of Chinese aesthetics is defined as the purpose of the Chinese aesthetician to resist the hegemony of western aesthetic discourse and to build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odern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s, The relevant aesthetic studies with Chinese aesthetic discourse characteristics and dialogue with western aesthetics mainly began at the end of the last century and are only about 10 years old. The study of Chinese aesthetic modernity for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has left us a lot, and has become a precious legacy for us to carry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esthetic modernity today, while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aesthetic modernity in the past 10 years has been characterized by various forms and different ideas. It has become the primary starting point for us to think about the modernity of aesthetics today. The three articles published here are to dig deeply into the study of Chinese aesthetic modernity from the latter angle of view, in which Liu Guirong starts from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and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ways to be adopted in this study. Cao Hui is from the angl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sums up the experience, analyzes the insufficiency from the angl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sums up the experience of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argues from the angle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post-practical aesthetics and new practical aesthet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ributions and deficiencies of the three schools of aesthetic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esthetic modernity. It is hoped that more experts and scholars will participate in the discussion of this issue and further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ity in Chinese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项目《中国高校艺术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批准号:07JJD751080
【分类号】:B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修海林;美育在我国教育方针中的存在及其理论表述[J];高校理论战线;2002年07期
2 彭修银;臧红秀;;当代艺术教育的生态美育走向[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01期
3 曾繁仁;西方现代“美育转向”与21世纪中国美育发展[J];学术月刊;2002年05期
4 杜卫;感性教育:美育的现代性命题[J];浙江学刊;199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志荣;;曾繁仁美育观初探[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2 李廷扬;;审美教育质疑[J];毕节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3 许金;美育命题的现代性转换[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张波;高丹;;浅析高师美术教育内涵[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5 徐国超;两种生态美育范式的比较[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周润静;;如何在高校音乐教学中体现审美教育[J];大家;2010年24期
7 张卫民;彭芝兰;;刍议艺术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年05期
8 唐金玲;;对艺术教育的审美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年06期
9 杨伶;;以育人为核心 以经典为素材——对近年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研究的综述与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11年02期
10 杨晓峰;;美学本体、美育和审美信心[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正江;中华人民共和国美育的命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石长平;刘纲纪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杜悦艳;回归本原[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肖晓玛;杜威美育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洪艳;当代历史文化视野中的吕剧艺术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杨继勇;“隐秀”说和“显隐”说的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郑素华;审美教育行为特征的人类学探析[D];复旦大学;2008年
8 资利萍;感性的呼唤[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基玫;李叔同艺术教育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10 徐国超;审美教育的生态之维[D];苏州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滕守尧;艺术教育与生态[J];美术观察;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文诺;;上海都市空间的现代性想象——论新感觉派作家的上海空间想象[J];中州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2 陈伟;桂强;;中国早期都市流行歌曲与“五四精神”[J];学术月刊;2011年05期
3 韩书堂;;全球化文化格局中的“中国美学”——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高建平[J];学海;2011年04期
4 陆蓉之;;入境:中国美学[J];艺术·生活;2006年06期
5 宋学军;王小夕;;中国新音乐的现状和未来——2011北京现代音乐节·中国美育论坛之新音乐跨界论坛综述[J];人民音乐;2011年08期
6 邓娜;刘晗;徐飞;;畅论中国美学与文化精神——“李泽厚思想学术研讨会”报道[J];世界哲学;2011年05期
7 李科林;;美的虚实之辨——读张法《美学导论》[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8 李天道;;中国美学“韵味”范畴之生成原点及特质[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李天道;;中国美学审美缘在构成论与道家“自然无心”说[J];宜宾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10 安燕;;主体性如何可能——少数民族电影与民族国家建构的张力[J];电影艺术;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道一;;中国美学站起来[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阎国忠;;中国美学缺少什么?[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4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王建疆;;中国美学:从主义出发还是从形态出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冯岭;;中国现代城市电影现代性进程与构建[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7 徐良;;全球化:中国美学的选择与传播[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刘恒健;;关于美学转型的沉思——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刘中起;;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及其当代实践——兼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徐立凡;日本后现代性进程遇重挫[N];华夏时报;2011年
2 李平;中国美学的地方经验和世界价值[N];中国教育报;2005年
3 邹华;中国美学原点解析[N];美术报;2005年
4 杨晖 李平;“地方经验”:美学研究的重要元范畴[N];文艺报;2005年
5 伟华;弘扬中国美学精神[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刘士林;中国美学的本土经验及未来发展[N];社会科学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马子雷;中国美学如何走上“美的历程”[N];中国文化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马子雷;为中国美学赢得更多话语权[N];中国文化报;2010年
9 本报见习记者 马寅秋 万李娜;走向世界的中国美学[N];团结报;2010年
10 本报特约记者 孙焘;中国美学向世界打开了大门[N];中华读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兴旺;中国美学发生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徐迎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学人比较美学观的人类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3 赵建军;魏晋般若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4年
4 董晓波;裕固族文化谱系解读及其现代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5 刘永昶;作为时代图像志的《良友画报》[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刘庆元;《小说月报》(1921-1931)翻译小说的现代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家梅;言意之辩与中国美学[D];暨南大学;2003年
8 熊毅;多恩及其诗歌的现代性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9 吴武洲;多面的现代性诉求[D];浙江大学;2004年
10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祥天;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思想的政治诉求及其当代价值[D];西南大学;2011年
2 施蕾;现代性的漂浮[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孔凡娟;对中国美学发展现状的几个宏观问题的尝试性探讨[D];山东大学;2010年
4 陈瑶;自由个性的困境——时尚的现代性悖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沈U,
本文编号:20184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18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