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伽达默尔的主体间性审美主义转向
本文选题:伽达默尔解释学 + 审美主义 ; 参考:《东南学术》2009年01期
【摘要】:审美主义问题的提出与现代性问题紧密相关,它是对现代性的一种审美批判。伽达默尔的美学思想在其发表《真理与方法》之后逐渐开始了一个审美主义的转向历程,其转向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对工具理性过度扩张的不满及其审美现代性批判,海德格尔审美主义转向的影响,其本身理论体系的困境及其发展的必然。
[Abstract]:The issue of aestheticism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oblem of modernity, which is an aesthetic criticism of modernity. After the publication of Truth and methods, Gadamer's aesthetic thought gradually began a process of aestheticism turning, which was mainly based on three reasons: dissatisfaction with excessive expansion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nd criticism of aesthetic modernity. The influence of Heidegger's aesthetic turn, the predicament of its own theoretical system and the necessity of its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中文系;厦门大学;
【分类号】:B8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启福;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与我国教育理念的转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潘德荣;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彭启福;西方诠释学诠释重心的转换及其合理走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张公善;海德格尔对当代美学本体的启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郑溟;对跨文化翻译的哲学诠释学反思——理解、译解与解释的动态效应[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胡江宁;现代阐释学与文学翻译实践的关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6期
7 冯艺远;;理解:开始与终结[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王长纯;文化自觉、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论纲)——比较教育和而不同发展的途径[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9 肖建华;诉讼证明过程的主观性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张公善;;深情呼唤生活诗学——试论生活存在作为美学的一种新本体[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邓伟;;历史与人性的浑融——李R既恕按蠛有∷怠痹俨蚚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2 陈家旭;;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哲学基础[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赵卫国;海德格尔的时间性与时——间性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周颖;阅读之旅:从主体性到修辞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李小博;科学修辞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5 刘清华;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邓友超;论教育的理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侯晶晶;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述评与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曹建国;出土文献与先秦《诗》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赵晓芳;存在、艺术与诗[D];复旦大学;2004年
10 申仁洪;论教育科学:教育研究科学取向及其在中国的合理性建构[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季显;改编视野中安德列耶夫对师陀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8年
2 黄文前;试论“视域融合”[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丁国旗;走出形式主义的牢笼——什克洛夫斯基后期文艺思想探讨[D];郑州大学;2001年
4 华章琳;论伽达默尔超越相对主义的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殷小平;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6 李海青;批判的价值——休谟哲学的反形而上学倾向[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任天华;自由与狂欢[D];河南大学;2003年
8 张爱华;语文教学与人文关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程秀芳;音乐解释学导言[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10 肖霞;生命最初的愉悦及其物化——论原始艺术的发生[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才;联邦德国今日哲学一瞥[J];现代哲学;1987年S1期
2 邓安庆;研究经验的新视野——试论伽达默尔解释学经验的特征[J];中州学刊;1989年02期
3 薛毅;照亮深渊——审美主义批判[J];文艺评论;1989年04期
4 ;英文哲学期刊论文索引[J];世界哲学;1989年03期
5 高中华;;自然价值观初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6 李明生;;审美境界与走向境界的审美[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1990年02期
7 张杰;“先结构”与阅读中的理性因素[J];当代文坛;1991年03期
8 江怡;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对语言的理解[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1年03期
9 泰奥多尔·德·布尔,安延明;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几个问题[J];哲学研究;1991年02期
10 李明生;审美之境与审美之途[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邢建昌;90年代文学理论的发展[N];文艺报;2000年
2 康志刚;重申文学精神[N];湖北日报;2001年
3 刘致榕;审美现代性与审美主义[N];中华读书报;2001年
4 何卫东;“纽约时报书评”及其他[N];光明日报;2002年
5 谈瀛洲(复旦大学);书评与公正有关[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6 陈雪虎;审美与文学[N];学习时报;2002年
7 黄卓越;前后七子文学运动与明中晚期社会转型[N];光明日报;2003年
8 石涛 文;喧闹时代的独特声音[N];经济观察报;2004年
9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肖鹰;诗意地栖居在审美主义的白夜[N];社会科学报;2004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钱中文;躯体的表现、描写与消费主义[N];社会科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黄晖;现代诗学中的审美主义:中国与西方[D];苏州大学;2003年
2 叶世祥;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武新军;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倾向”[D];复旦大学;2004年
4 刘水平;大众文化:意义的生成与理论的张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顾梅珑;审美主义及其在西方19世纪以来文学中的流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红军;共生与互动[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丽丽;都市里飘逸的灵魂[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曹元华;西方结构主义叙述学的嬗变及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侯春菊;艺术拯救人生[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自红;现代性的困惑[D];暨南大学;2002年
5 包颖;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著现代文章[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帅彦;忧患与焦虑纠结的灵魂[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汪伟;汪曾祺论[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剑萍;当代大众文化的美学阐释[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海霞;康德“趣味”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徐辉;现代性现象及其悖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0275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27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