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世界”到“审美对象的世界”——杜夫海纳“审美对象的世界”的现象学意义
本文选题:审美对象 + 现象学本体 ; 参考:《哲学动态》2007年02期
[Abstract]:......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永清;生活世界与审美对象意义世界的本源[J];学习与探索;200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富兴;德育情境的建构──美国20世纪90年代中小学校的品格教育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2 钟启泉,安桂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质、潜力与问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3期
3 张云鹏;本质直观的方法及其规定[J];昌潍师专学报;2001年04期
4 秦勇;巴赫金对“间性”理论的贡献[J];俄罗斯文艺;2003年04期
5 邹诗鹏;;何谓马克思“高级的哲学直观”[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戴月华;何为“物”——海德格尔“物”之探索的考察[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10期
7 秦发盈;成人教学艺术的交往本质追问[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04期
8 邱勤,袁云;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05期
9 陈治国;“他我”如何可能——论胡塞尔之先验解决方案[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10 刘士林;关于先验批判的回应与阐释(上)[J];河北学刊;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陈凡;傅畅梅;;“装置范式论”研究纲领的内在逻辑演进[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2 张云龙;;从生活世界到公共领域:现象学的政治哲学转向[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杨学功;本体论哲学批判[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恒威;“生活世界”复杂性的动力模式[D];浙江大学;2005年
5 林丹;王阳明哲学的现象学解读[D];北京大学;2005年
6 关锋;论马克思的实践理性[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赵之昂;肤觉经验与审美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唐清涛;冲破沉默的历程[D];复旦大学;2005年
9 管宁;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文学叙事[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10 焦宝乾;法律论证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洁;神理与诗情——论船山诗学的超越本质[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2 华章琳;论伽达默尔超越相对主义的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徐振轩;海德格尔存在论技术观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4 林定忠;胡塞尔现象学与审美主客体关系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高宏;亚里士多德的存在学及其对海德格尔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3年
6 葛勇义;SSK视野中的技术创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7 田小红;学生课堂生活方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8 朱赛红;教师与家长互动关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昊(龙天);现代性语境下的抽象社会与行动个体[D];黑龙江大学;2004年
10 顾炯;从内在时间意识到发生现象学——理解胡塞尔现象学的一条进路[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楼昔勇;关于“共同美”的讨论[J];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02期
2 艾斐;;论"共鸣"[J];晋阳学刊;1980年01期
3 潘家森;;“共同美”研究简介[J];哲学动态;1980年02期
4 朱彤;;论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多样的统一[J];学术月刊;1980年09期
5 杨治经;;论人性与共同美[J];学术月刊;1980年09期
6 徐尚祯 ,郭化民;美是审美对象的客观评价[J];求是学刊;1981年02期
7 刘世昌;试论自然美[J];兰州学刊;1981年01期
8 全国高等民族院校文艺理论研究会《美学十讲》编写组;什么是美感?——《美学十讲》第四讲[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04期
9 全国高等民族院校《美学十讲》编写小组;美感的生理心理活动[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10 周仁强;“共同美”、“阶级美”非科学命题[J];江淮论坛;198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全国美学会议继续讨论美的本质等问题并举行西方美学座谈会[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2 钟仕伦;李天道;;二十世纪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蒋均涛;;触类旁通,不即不离——抒情性作品与审美体验[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刘敏;;先秦两汉自然观发展轨迹描述[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王音宣;;简论音乐接受美学的特点[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6 董巍;;编辑美的审美心理[A];“新学科与编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9年
7 葛新德;;新闻摄影存在“异化”现象[A];1983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83年
8 胡颖;;新闻摄影与美学的关系[A];1985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85年
9 李金坤;;《诗经》、《楚辞》山水美意识探赜[A];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李筱华;;天台、雁荡的另一种解读——兼论徐霞客山水游记的文学性[A];徐霞客在浙江[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国防工业出版社 新时代出版社 张又栋;科普创作的美学探讨(摘要)[N];科学时报;2000年
2 章祖安;书法中和美层次剖析(待续)[N];文艺报;2000年
3 ;生态文学四人谈[N];光明日报;2001年
4 李静;寓审美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5 尹旭;从审美对象的特征看继承与创新的美学意义[N];中国艺术报;2002年
6 王万举(本文作者为作家协会文艺评论家);到底谁在娱乐[N];河北日报;2002年
7 言鸿;商业广告的视觉污染不容忽视[N];中国文化报;2003年
8 深圳大学教授 胡经之;摄影文学:审美新天地[N];中国艺术报;2003年
9 刘福智;从圆明园说开去[N];光明日报;2003年
10 李晓虹;对话与反省[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汤拥华;先验论美学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兴旺;中国美学发生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尹爱青;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任军;建筑纪念性读解[D];天津大学;2004年
6 许丙泉;从快感到美感[D];山东大学;2006年
7 庄秀芬;古代朝鲜女性汉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萍;中国上古神话思维与审美意识发生[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红军;九十年代中国纪录片透视[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严红梅;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小说的多重文化意识[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文云;时代的足音和回响[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陈盟;超越即回归[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6 赵海;接受美学的观念及其对音乐理解问题的启示[D];中央音乐学院;2002年
7 姚惠;形象、符号与认同——广告的审美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志华;杜夫海纳对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类型的现象学描述[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9 董惠芳;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中的艺术真实论[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10 王静;论音乐艺术的第三度创作[D];河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0500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50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