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美学思想及其价值启思
本文选题:梁启超 + 中国美学思想 ; 参考:《文艺争鸣》2008年03期
【摘要】:正从中国美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梁启超无疑是由古典向现代拓进转型的重要开拓者、奠基人与代表人物之一。他与王国维、蔡元培等同处于上个世纪之交中西古今文化撞击交汇的历史交叉点上,如果我们要科学地研究与观照中国美学思想演
[Abstract]:From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esthetic thought, Liang Qichao is undoubtedly an important pioneer and one of the founders and representatives of the transition from classical to modern. With Wang Guowei and Cai Yuanpei, he is at the historical intersection of the impact of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t the turn of the last century. If we want to scientifically study and observe the thought of Chinese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分类号】:B83-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国珍;一个普通人怎样成长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读《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J];人文杂志;1980年04期
2 钟贤培;改良主义与《官场现形记》——兼评近代小说研究中的一些问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3 杨天石;《奴才好》不是邹容的作品[J];近代史研究;1980年01期
4 何哲;《大同书》的成书年代及其思想实质[J];近代史研究;1980年03期
5 金冲及;略论唐才常[J];近代史研究;1980年04期
6 汤志钧;上海强学会和《强学报》[J];社会科学;1980年03期
7 林增平;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形成于何时?——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刍论(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0年01期
8 杨玉厚;戊戌变法时期关于民权问题的辩论[J];史学月刊;1980年01期
9 李希言 ,李友祥;戊戌变法中的爱国主义热忱不容抹煞[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10 李壮鹰;读诗fl语(六则)[J];齐鲁学刊;1980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主持人:李乔;迷人的文化传承现象[N];北京日报;2000年
2 龚书铎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假设”的历史[N];北京日报;2000年
3 胡湛;澳门的书画艺术[N];中国教育报;2000年
4 金谷子;谦谦君子风[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李宁一;略论近代广东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贡献[N];中国文化报;2000年
6 胡瑞华;清末民初进步人士对提高国民素质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0年
7 李洁非;提取传统优长 以济当下创作[N];光明日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孟辉 丁丁;北京:百年学府翰墨香[N];人民日报;2000年
9 孔范今;历史现代转型中的文学潮涌[N];人民日报;2000年
10 本报记者 赵永琦;清华文科怎么样[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宰民;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批评试论[D];复旦大学;2003年
2 朱惠国;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朱圆满;梁启超产业经济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高月仓;梁启超经济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1年
5 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4年
6 庄桂成;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转型发生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魏文哲;清末小说与时代思潮之互动[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朱发建;中国近代史学科学化进程研究(1902—194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郑先兴;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1900—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焦润明;梁启超法律思想综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雄江;黄炎培: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形象”[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彭树欣;论梁启超对文献传播的贡献[D];苏州大学;2001年
3 仇红;政治小说:梁启超对日本近代文学的选择[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4 阮秋贤(Nguyen Thu Hien);中国维新运动对越南维新运动的影响[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5 方旭红;世纪之交梁启超构建民族新文化设想[D];安徽大学;2002年
6 邱毅琳;抽象·水墨[D];厦门大学;2002年
7 郎茂锋;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认识[D];浙江大学;2002年
8 朱华英;清末民初的屈骚批评[D];暨南大学;2003年
9 唐善林;启蒙·革命·审美[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10 汪平秀;梁启超民族思想研究[D];宁夏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0586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58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