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崇高及其越渡——利奥塔的崇高美学观念解读
本文选题:崇高 + 荒诞 ; 参考:《江淮论坛》2011年02期
【摘要】:利奥塔对现代性、逻各斯(理性)中心主义充满强烈的不满。他提出了在"主体已死"之后的现代社会里,"人"何以可能的问题。利奥塔努力拆解现代性,拒斥元叙事、总体性等传统理性主义话语,提出了他自己的关于差异、歧义和感性的,以及关于政治的、道德的美学方案,即崇高美学。从总体上看,他的崇高美学主要表现为三种面向:荒诞、震惊和非人。这些是利奥塔从语言游戏、康德、纽曼以及先锋艺术那里发现的。他的这些所谓后现代崇高美学特质和精神,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崇高"。当然,或许这正是利奥塔的解构策略:正是渴望通过这些,利奥塔试图实现人的自由和超越,只是,它或许也仅仅是一种乌托邦。
[Abstract]:Liotta is full of strong dissatisfaction with modernity and logos centralism. He raised the question of how "man" is possible in the modern society after "the subject has died". Liotta tries to break down modernity, reject traditional rationalist discourse such as meta narrative and totality, and puts forward his own aesthetic scheme on difference, ambiguity and sensibility, as well as on politics and morality, that is, sublime aesthetics. On the whole, his lofty aesthetics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ree aspects: absurdity, shock and inhumanity. These are what Liotta found from language games, Kant, Newman and avant-garde art. His so-called post-modern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spirit are no longer "lofty"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Perhaps, of course, this is Liotta's deconstruction strategy: it is through this desire that Liotta tries to achieve human freedom and transcendence, but it may just be a utopia.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莫伟民;;图形与话语:利奥塔的弗洛伊德主义[J];哲学研究;2010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徽希;;福柯“话语”概念之解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马娣子;后现代的城市文化[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李长成;;法兰克福学派现代性批判的理论路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向晨晨;;跌入超现实主义者的拾荒之梦——桑塔格眼中的摄影之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5 贾克敏;赵禄;;论后现代艺术的非普罗[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6 刘桂荣;审美现代性与人之生存样态[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7 王海洲;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8 陈越红;裴磊;;电影声音技术:人类思维的外化显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王治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后现代主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袁祖社;;“现代性社会”价值本体确立与认同的困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文兵;;当代西方哲学的一种价值观:多元中的追求[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2 罗骞;;詹姆逊对“生产方式”的坚持与阐释[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周凡;;后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辨析詹姆逊与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A];“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王凤才;;继承与超越、解构与重建——后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系阐释[A];“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王凤才;;继承与超越、解构与重建——后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系阐释[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6 张之沧;;论建立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7 鲁明军;;知识共同体:当代艺术学谱系的取向[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天祥;李琦;;面向未来的多媒态艺术及其教育[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刘晓毅;;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现代主义特征[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尹德辉;;资本·全球化·中国当代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琴;审美自律性的历史考察与反思[D];复旦大学;2009年
2 张飞龙;迈克·费瑟斯通的消费文化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3 胡颖峰;吉登斯现代性社会理论与“第三条道路”思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董媛媛;深度报道的当代审视[D];复旦大学;2009年
5 芮必峰;政府、市场、媒体及其他[D];复旦大学;2009年
6 闫莉;宗教信仰:自由与限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曾鹰;技术文化意义的合理性研究[D];山西大学;2009年
8 高拂晓;期待与风格[D];中央音乐学院;2007年
9 赵[,
本文编号:20713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71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