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再论审美意象的创构——答韩伟先生

发布时间:2018-06-27 01:34

  本文选题:意象 + 意境 ; 参考:《学术月刊》2015年06期


【摘要】:意象是美及其呈现,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形成的心象,是生命体验和创造的结果。审美意象不是观念,而是依托感性形态对主客二元对立的超越,具有空灵剔透的特征,体现了虚实相生、动静相成的特点。意象与意境是一体两面,是外在形态与内在境界和层次的关系。审美意象作为美的本体,是本源与体系的统一,选择意象作为核心范畴来界定美更为合适。意象的创构过程体现了宇宙的生命精神,道寓于意象之中,是主体神合体道的过程。审美意象理论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审美意象的创构在方法论上具有现代性,从全球化视野对其进行继承和创造性阐释,融入到当下美学理论的建构中,便可具有当代价值和普遍性的内涵,获得新的生机。
[Abstract]:Image is beauty and its appearance, it is the mental vision formed by the subject in aesthetic activities, and the result of life experience and creation. Aesthetic image is not an idea, but the transcendence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duality based on perceptual form. Image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are two sides of one bod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ternal form and internal realm and level. Aesthetic image, as the essence of beauty, is the unity of origin and system. It is more appropriate to choose image as the core category to define beauty. The creation process of image embodies the life spirit of the universe. Tao, which is embodied in the image, is the process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main body and the god. The aesthetic image theory is based on China and faces the world. The creation of aesthetic image has modernity in methodology. It is inherited and interpreted creative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ization, and is integrated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 theory. Can have the connotation of contemporary value and universality, obtain new vitality.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叶朗;王夫之的美学体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光福;赵瑜;;聊斋诗意例[J];蒲松龄研究;2006年01期

2 刘艳玲;;娇娜:栖居在精神家园里的一只美狐[J];蒲松龄研究;2009年02期

3 厚实;郭彤;;宫体诗与花间词文本生成背景比较解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4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陈祥明;;注重形式美与提高鉴赏力——中国绘画鉴赏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洪增流,彭发胜;诗歌语言的维度:“Image”与意境的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7 薛雯;朱光潜的文艺与道德关系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8 叶旦捷;;《聊斋志异》的造境艺术[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9 俞香云;;“风清骨峻”新解——《文心雕龙·风骨》再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郑笠;;剥离与消解系统中成就的审美境界——从庄子“美学”到“庄子”美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南平;论散文审美意象的叠合式组构[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成迅;略论中国圣贤文化对民族审美意象的影响[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3 蒋继华,苍中洪;审美意象的现代性阐释——接受美学视角中的审美意象[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4 李艳;论消费社会仿像对审美意象的消解[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8期

5 陈辉;从西方神话-原型批评到中华审美意象系统理论[J];学术交流;2004年12期

6 辛衍君;从“易象”到“审美意象”——中国古典审美意象的历史嬗变[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马慧茹;;当代回族小说的审美意象世界[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马慧茹;;当代回族小说中的审美意象与精神追求[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王怀义;;论审美意象的基本类型[J];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10 庞立丽;张进平;;浅谈审美意象下的汉字重构[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莫先武;;当代审美意象理论之反思[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李琼华;;审美意象趣味谈[A];福建省“对外汉语教材建设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张慧;;“真山水”:生意盎然的审美意象——郭熙《林泉高致》新探[A];东方丛刊(1999年第2辑 总第二十八辑)[C];1999年

4 高玉玲;;《诗经》情爱诗的审美意象与审美心理[A];诗经研究丛刊(第七辑)[C];2004年

5 孙秀玲;张薇;;一树梅花百首诗——自然美的多样性与审美主体差异性的和谐统一[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怀义;审美意象结构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2 孟庆东;中国古典文学中“竹”的审美意象[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倩;中国民间美术的审美意象[D];青岛科技大学;2014年

4 李计珍;中国审美意象理论的历史生成[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周晓琴;以“自然”为审美意象的传统筝曲及其审美追求[D];武汉音乐学院;2014年

6 葛明静;古典文学中芙蓉的审美意象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董晓华;生态批评视域中的审美意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8 王永全;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与诗歌审美意象的生成[D];河南大学;2006年

9 黄佳瑜;尊重感受[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20721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721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1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