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异趣与中国传统美学
[Abstract]:The aesthetic ideal and taste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different and complementary, form the main line of Chinese ancient aesthetic thought for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There are many aspects such as the essence of beauty, the function of social enlightenment of beauty and art, the moral concept and natural attribute of beauty, the creative personality of writers and artists, the form of artistic expression, the appreciation of aesthetics, etc. The combin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however, formed a fine tradition of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both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in the ancient aesthetic ideal of our country, and to the appreciation of art as well as to moral education and emotional pleasure.
【分类号】:B83-0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德献;;理性与超越:李泽厚美学视阈中的儒道互补[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2 芦强;;博克美学思想的局限性[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3 王晓华;;身体主体观中的审美过程论[J];学术研究;2011年06期
4 高洪艳;;从《礼记》看儒家文质并重的审美情趣[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李修建;;大文化的视野,整体性的观照——评张法的《中国美学史》[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6 鄂霞;;中国近代美学范畴的时代与民族印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7 温婷;;无所不在的美——论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侗族的体现[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8 王珂;;试论中国大众文化的审丑转向[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李新市;;简论美育建设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包绍亮;;朱熹的美学思想与社会审美情趣提升机制的构建[J];理论界;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志荣;;论梁启超的审美趣味观[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2 张传燧;;论玄学与魏晋南北朝审美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王济民;;毛泽东的审美趣味[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七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2年
4 赵伶俐;;当代中国青年审美价值观实证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朱存明;顾颖;;论梁启超美学思想的现代性意义[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6 唐孝祥;;论建筑审美的文化机制[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徐放鸣;;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前沿问题[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8 李庆本;;美学史方法论[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9 施江斌;;试论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10 吴功正;;郭沫若——中国美学史研究的世纪型开拓者[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茜;提升审美理想高度[N];中国文化报;2010年
2 杨小洲;美的历史,美的涵义[N];中华读书报;2007年
3 彭修银;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研究的新创获[N];文艺报;2008年
4 赵东栓;儒家哲学的和谐观与文艺美学的和谐观[N];文艺报;2005年
5 ;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N];解放日报;2006年
6 李翔德;大美学时代[N];太原日报;2006年
7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志荣;生活中的美学[N];新华日报;2007年
8 徐州师范大学校长 徐放鸣邋教授;儒家经典中的审美智慧[N];新华日报;2007年
9 晓刚;在坚持中不断创新[N];中华读书报;2008年
10 杨家友;重视崇高在审美教育中的最高作用[N];光明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范玉吉;试论西方美学史上趣味理论的变迁[D];复旦大学;2005年
2 李修建;名士风流[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3 陈宁;德意志造型美学中的古典意识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正兵;审美理想论纲[D];安徽大学;2001年
2 郜静;英国近代经验主义美学的审美趣味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圣静;中国古典美学范畴“清”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向丹;审美化的生存理想[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5 许晓华;论庄子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D];苏州大学;2007年
6 刁锦付;中国古典审美视野中的“致”[D];暨南大学;2012年
7 洪畅;论中国古代市民阶层审美文化的发生、发展及其特点[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闫峰;古雅在中国美学上的位置[D];暨南大学;2012年
9 王程晔;当代大众文化视域中的大学审美文化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程s,
本文编号:21289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128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