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审美意识起源的推测与实证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archaeology, anthropology and ethnology, the author expounds the existence practice and the cultural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the 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Yunnan ethnic ancestors from the aspects of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nd the practice of art and the occurrence of psychology. In the background of prehistoric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ulture, this paper gives a preliminary description of the origin of Yunnan's national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nd art.
【作者单位】: 昆明大学人文社科部
【基金】:本文系省级课题“云南少数民族美学史”的阶段成果之一。
【分类号】:B83-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梁康;“我思故我在”及其现象学的解析与重构[J];开放时代;1999年02期
2 李凌;音乐与文学、绘画、建筑、书法等艺术形式之比较——论音乐较之其他艺术形式的特殊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3 芮必峰;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传播——试论弗洛姆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李家成;论中外教育研究中的“生命”概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汤文曙;马克思历史观的主体视角及其当代价值[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6 刘荣清;马克思现代理性主义人性观的生成——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朱万喜;儿童语言中的亲属称谓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张传开,余在海;本体论的争论与实践范畴的深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陈爱萍;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孙显元;;总体社会、主体社会和社会建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2 何建华;经济正义论[D];复旦大学;2004年
3 于克信;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管理重组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5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6 张希希;论有效的课堂交往[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王美凤;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8 史耀疆;制度变迁中的中国私营企业家成长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9 刘永红;诗筑的远离[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陈章乐;社会主义法治化初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萍;生长机器智能理论构架及其应用基础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2 侯晓敏;马克思与卢卡奇的异化理论之比较[D];吉林大学;2004年
3 于波;儒学与未来科技[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4 李欣;本体论视域中的美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耘;论阿多诺否定美学的涵义[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刘洁;神理与诗情——论船山诗学的超越本质[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7 李庆奎;数学学与教的建构主义视角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8 樊育红;当代知识管理观分析[D];苏州大学;2001年
9 王迅;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述评[D];苏州大学;2001年
10 吴燕;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马克思感性世界理论的初步构建[D];黑龙江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世英;;审美意识的三重超越——再论美在自由[J];哲学分析;2011年03期
2 ;Face the Reality and Develop Marxist Aesthetics——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Justin O'Connor[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3 曹立倩;黄智宇;;浅析生态美学思想在当代社会城市人生存危机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1年12期
4 刘毅青;;思想史的意义与经验感受的张力——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两维拓展[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韦拴喜;杨恩寰;;海德格尔的诗性救赎及其理论局限性试析——兼谈诗意地栖居何以可能[J];兰州学刊;2011年07期
6 杨民;;透过人像艺术看中外美学观念的差异[J];艺海;2011年06期
7 周玫;梁芷铭;;“海洋美学”的提出、界定与理论构成[J];美与时代(下);2011年06期
8 王振复;;一个“布衣学者”的学术自述[J];美与时代(下);2011年07期
9 孺子牛;;美学,为何成为竞争新显学?[J];黄金时代;2011年01期
10 沈立晟;;美的本质在于形象地展示幸福要素的一角以及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J];美与时代(下);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庆本;;美学史方法论[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李泽淳;;关于生态美学研究的几点思考[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徐书城;;美学方法论改革刍议——马克思主义和美学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齐大卫;;“最大的美”——世纪“审美之维”[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吴义伟;;发掘数学美学的教育功能[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庆本;;王国维与古典美学的现代转型[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7 公木;;毛泽东美学思想发微[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七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2年
8 ;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大会发言[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9 于乃昌;;走进边缘——中华美学格局中的中国少数民族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朱存明;郑广智;;《人类学美学的崛起》[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素香;时代变化引起审美意识变迁[N];山西日报;2004年
2 厦门大学中文系 杨春时邋刘连杰;建立健全的身体美学[N];光明日报;2008年
3 艾秀梅;世纪初的美学新视窗[N];文艺报;2002年
4 郑言实;寻找美的奥秘[N];铁岭日报;2007年
5 陈应松;美的冥想者[N];文艺报;2001年
6 刘晓燕;作为马克思后学的阿多诺[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四川 李祥林;中华美学研究片想[N];社会科学报;2004年
8 本报书评人 杨小洲;艾柯与《丑的历史》[N];中华读书报;2010年
9 赵柏田;深处的美学[N];中国文化报;2002年
10 杭间;无法拒绝的“伟大”[N];文艺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陈立群;先秦天人观念的变迁与审美意识的酝酿[D];复旦大学;2003年
2 张政文;批判哲学框架中的康德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3 隋丽;现代生态审美意识的生成与文本建构[D];辽宁大学;2008年
4 方英敏;先秦美学中的身体审美和身体问题[D];南开大学;2009年
5 董雪静;中国古典美学“厚”范畴论[D];复旦大学;2006年
6 李静;易学思想与生态美学建构[D];辽宁大学;2011年
7 何圣伦;苗族审美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玲婷;试论审美意识的异化经验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邵华;论伽达默尔对康德审美意识学说的扬弃[D];武汉大学;2005年
3 王琴;互联网时代审美意识的嬗变[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4 胡佩玲;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燕;魏晋士人的自由审美及其心态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潘黎勇;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席勒美育思想[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玲;从日本人的自然观来考察日本人的美意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崔颖敏;日本审美意识浅析[D];延边大学;2010年
9 苏绪丽;中国审美文化“尚清意识”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10 赵立如;审美文化的传播者—常任侠美学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352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135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