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中国现代美学的客观性假象问题

发布时间:2018-08-20 13:19
【摘要】:打破古代和谐的审美封闭,以现象化再现拓展人世之美和以抽象化表现深掘人心之美,这是中国现代美学两极扩展的历史基础。为了应对这种发展格局,向现代延滞的古代美学衍化出一种新的理论形态,这种理论以传达艺术教化论的主观意图为宗旨,但却以社会和理性、认识和典型等范畴为主轴,建立起一个与现代美学认知再现论相似的体系,导致文艺创作概念化、公式化的盛行,此即"客观性假象"。然而中国美学在抵制这个理论体系的同时,并没有划清它与现代美学认知再现论的历史界限,反而在混同不辨的情况下对审美客观性采取了绝对排斥的态度,形成对客观性假象的误认,导致中国当代审美意识的萎缩和社会生活的消退。中国美学应当反思和揭示客观性假象问题,并以对审美客观性的深入论证为基石,走出古典主义在纯净之美和实利非美之间两极摆动的周期循环。
[Abstract]:It is the historical basis of the bipolar expansion of modern Chinese aesthetics to break the aesthetic closure of ancient harmony, to expand the beauty of the world with phenomenal representation and to deeply dig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with abstract expression. This is the historical basis of the expansion of the two poles of Chinese modern aesthetics.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is kind of development pattern, a new theoretical form has been developed into the ancient aesthetics, which aims to convey the subjective intention of art enlightenment theory, but takes social and rational, cognitive and typical categories as the main axi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ystem similar to the theory of cognitive reproduction in modern aesthetics leads to the prevalence of conceptualization and formulation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which is called "objective illusion". However, while resisting this theoretical system, Chinese aesthetics does not draw a clear historical boundary between it and the cognitive reappearance theory of modern aesthetics, on the contrary, it adopts an absolutely exclusive attitude towards aesthetic objectivity in the mixed situation. The false perception of objectivity leads to the atrophy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nd the extinction of social life. Chinese aesthetics should reflect on and reveal the false appearance of objectivity, and take the in-depth argumentation of aesthetic objectivity as the foundation stone, and step out of the cycle of classicism wobbling between pure beauty and materialistic non-beauty.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政;王卫红;;当代中国美学的一面新旗帜——曾繁仁先生学术成就和学术品格述评[J];美与时代(下半月);2010年01期

2 杨春时;;“日常生活美学”批判与“超越性美学”重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1期

3 陈超逸;;舞动春在[J];中华手工;2010年03期

4 刘再复;;中国现代美学的第一小提琴手——《李泽厚美学概论》自序[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2期

5 潇牧;李雪;;当代文化语境与中国美学[J];美苑;2010年01期

6 彭修银;刘毅青;;中国现代美学传统之发掘[J];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02期

7 王书兰;;石涛画论及其道家思想研究[J];美术大观;2010年02期

8 杨粮称;;论中国美学在发展中的创新[J];才智;2010年08期

9 邓江权;;1990年代:中国美学多元转型期[J];文学教育(上);2010年03期

10 王莉丽;麻雪冬;;反思中西方美学的比较方式[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昌舒;;论白居易的诗、酒与琴及其美学意蕴[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旭晓;;中国美学的历程与转向[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3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4 施立峻;;审美批评的限度与可能——从批判理论看当代审美批评的建构[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5 林正范;;序三[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6 曾繁仁;;梁启超美育思想的贡献与启示[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7 李健;;梁启超的文体革命与中国现代美学模式的确立[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8 宛小平;;梁启超与朱光潜的美学比较[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9 姚全兴;;梁启超与柏格森生命美学[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10 朱鹏飞;;梁启超对柏格森“绵延——直觉”说的接受与发展[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 陈来 北京大学哲学博士 路振召;“世俗化转型”[N];深圳特区报;2011年

2 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 陈来 北京大学哲学博士 路振召;“世俗化转型”[N];深圳特区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金涛;应时代呼声 彰东方大美[N];中国艺术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马子雷;中国美学如何走上“美的历程”[N];中国文化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马子雷;为中国美学赢得更多话语权[N];中国文化报;2010年

6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著名美学家 叶朗;中国美学的弥散性格[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7 本报记者 谢颖;美从何来?[N];人民政协报;2010年

8 本报见习记者 马寅秋 万李娜;走向世界的中国美学[N];团结报;2010年

9 本报特约记者 杨玉娟;世界美学大会与中国[N];中华读书报;2010年

10 记者何兰芳;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圆满闭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东;自然之道与美学[D];西南大学;2010年

2 唐善林;邓以蛰美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3 齐光远;梁宗岱美学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4 王宏超;学科与思想:中国现代美学的起源[D];复旦大学;2008年

5 O@同壮;庄子与中国现代美学[D];暨南大学;2007年

6 时宏宇;宗白华艺术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范秀娟;黑衣壮民歌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谢勇;西方美学情感范畴论[D];复旦大学;2005年

9 庞飞;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审美风尚的变迁[D];山东大学;2005年

10 朱寿兴;美学的实践、生命与存在[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仁金;康德与李泽厚:西方美学中国化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徐炫;自然何以为美?生态主义视野中的蔡仪美学[D];西南大学;2010年

3 刘志浩;“通”范畴与中国古代审美主体论[D];山东大学;2010年

4 李雪;老庄思想中的生态美学资源探微[D];山东大学;2010年

5 王雯;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理论初探[D];山东大学;2010年

6 孔凡娟;对中国美学发展现状的几个宏观问题的尝试性探讨[D];山东大学;2010年

7 屈小娥;宗白华生命美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8 吴金花;文化人格美学视野下的孔子人格魅力[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华;周来祥和谐美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10 田雷;中国现代美学开创期崇高审美范畴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937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1937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c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