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发展转型的当代性视域
[Abstract]:There are two levels of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aesthetics, one of which is of contemporary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which the exploration of aesthetic culture is the most remarkable, and the other i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the problem of reconstruc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 ideal and value system.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分类号】:B8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鸿雁;新时期美学现代转型的演化述评[J];绥化师专学报;2003年02期
2 王德胜;审美文化的当代性问题[J];文艺研究;1998年03期
3 刘德兴;美学转型的后现代视野[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世涛;社会转型与审美变迁——审美文化研究的历史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教军章;中国近代国民性问题研究的理论视阈及其价值[D];黑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吴泽泉;从理念走向生活[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2 林瑛;高速公路环境设计中景观与生态、文化的整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3 胡宗勇;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美学热的缘起[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4 孙弋岚;席勒美学理想与日常生活审美化[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段圣玉;张竞生美学思想的现代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刘家民;美学在当代的问题与出路[D];兰州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全国高等学校美学分会成立[J];哲学动态;1980年07期
2 马白;从《摩罗诗力说》看鲁迅与中国古代美学的渊源关系[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3 忍言;;翻新自有后来人——谈李泽厚[J];读书;1981年01期
4 陈学超;;鲁迅《野草》的意境[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5 李泽厚;;宗白华《美学散步》序[J];读书;1981年03期
6 叶朗;整理中国美学遗产的几个问题[J];西北美术;1982年02期
7 宗白华;关于美学研究的几点意见[J];文艺研究;1982年02期
8 李戏鱼;建立中国美学体系刍议[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9 ;整理几千年来中国的美学遗产[J];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01期
10 徐尚祯;郭化民;;美是审美对象的客观评价[J];哲学动态;198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大会发言[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2 钟仕伦;李天道;;二十世纪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王德胜;;美学:知识背景及其他——对百年中国美学学术特性的一种思考[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皮朝纲;刘方;;中国20世纪美学与传统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黄应全;;从美学研究看学术的功利性与超功利性[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张玉能;;中国美学如何跨入21世纪[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彭立勋;;走向新世纪的中国审美心理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刘恒健;;关于美学转型的沉思——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杨曾宪;;摆脱“大菜”情结,建设社科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政文;康德对二十世纪中国当代美学的主要影响[N];光明日报;2001年
2 北文;探讨劳动价值学说[N];科技日报;2001年
3 蔡永海;新视野中的中国美学史[N];人民日报;2001年
4 韦科;中国意境美学精神探微[N];文艺报;2001年
5 文月;读《中国美学之旅》的两个附录[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蔡永海;认识中国古代美学[N];中华读书报;2001年
7 蔡锺翔 陈良运;关于中国美学范畴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1年
8 袁李来 罗静;行云流水宗白华[N];光明日报;2002年
9 胡智锋;对影视戏剧民族化的思考与探求[N];光明日报;2002年
10 杨鸥;美学的对话与发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春;审美知觉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2 张家梅;言意之辩与中国美学[D];暨南大学;2003年
3 王勉青;经济转型国家的经济法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刘旭光;海德格尔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3年
5 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4年
6 徐迎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学人比较美学观的人类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7 王兴旺;中国美学发生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赵建军;魏晋般若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4年
9 庞飞;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审美风尚的变迁[D];山东大学;2005年
10 朱寿兴;美学的实践、生命与存在[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怡鹏;“文”的美学阐释[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孙文营;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困境与出路[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3 林少鸣;新来港青少年社交调适的困境与解困[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王海涛;从刘熙载到王国维——兼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近代转型[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5 郭爱民;英国农业革命及其对工业化的影响[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6 贺季方;实践美学:历史选择与现实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霍婧;中国现代美学思想之奠基[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林岚;石涛画论中的艺术主体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杨丽芳;怀尔弗里德·范·丹姆审美人类学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王军英;中国石化上市后财务管理转型问题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1954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195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