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情绪化审美思潮的崛起
[Abstract]: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1990s, the ideological situation of the whole Chinese society seems to have turned a corner in the whirlpool. There is a rapid silence (not a simple extinction) and a lot of bubbles at the same time (and of course it is not easy to think of the sediment).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y itself, the undercurrent of thought and the current of westernization are all in the course of the continuous reform after a brief silence, and the public clamor form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commercial power and power.
【作者单位】:
【分类号】:B8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之沧;日常生活中的审美主义[J];唯实;2003年11期
2 陈吉猛;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审美主义倾向简析[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陈吉猛;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审美主义倾向论略[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龚山平;康德与席勒审美主义思想比较[J];浙江学刊;2000年01期
5 李育红;;人民性的缺失——当代文学审美主义问题的反思[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01期
6 何志钧;;新时期审美主义思潮评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年04期
7 莫运平,顾亚娟;尼采审美主义与基督教救赎说之比较[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董希文;矛盾与悖论——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文论发展滞后探因[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宋文坛,陈芳芳;苦难的追问与终极的追寻[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吴兴明;;美学的扩张:作为社会理论的审美主义[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志荣;;论梁启超的审美趣味观[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2 马建高;;论梁启超“趣味”美学思想的现代审美主义追求[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3 崔梅;;儒家辞令艺术及其审美趣味[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王济民;;毛泽东的审美趣味[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七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2年
5 胡经之;;梁启超的美学贡献[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6 王建疆;;中国美学:从主义出发还是从形态出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穆春;;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美术专辑)[C];2006年
8 罗翔凌;;浅谈近代岭南园林的现代审美价值——以广州住区庭院为例[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罗筠筠;;明人审美风尚概观[A];明史研究第4辑——庆贺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专辑[C];1994年
10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2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友峰;如何研究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N];文艺报;2011年
2 韩雷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澄明“审美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肖建华;当代美学的审美主义转向[N];光明日报;2009年
4 铁凝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应警惕审美趣味走低[N];人民日报;2010年
5 刘致榕;审美现代性与审美主义[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冉茂金;冷静面对消费性审美趣味[N];中国艺术报;2004年
7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肖鹰;诗意地栖居在审美主义的白夜[N];社会科学报;2004年
8 袁剑;旧疆新命:西南少数族群的“再发现”[N];中国民族报;2011年
9 梁树发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潮研究三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李保平;唯美:一种安全的审美叙事[N];辽宁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世祥;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顾梅珑;审美主义及其在西方19世纪以来文学中的流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武新军;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倾向”[D];复旦大学;2004年
4 范玉吉;试论西方美学史上趣味理论的变迁[D];复旦大学;2005年
5 黄晖;现代诗学中的审美主义:中国与西方[D];苏州大学;2003年
6 刘水平;大众文化:意义的生成与理论的张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艳丰;历史“祛魅”与文化反思[D];暨南大学;2010年
8 石大建;“儒经”诵读思潮在民间社会的兴起及其动员机制[D];上海大学;2010年
9 聂永华;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D];陕西师范大学;1996年
10 张红军;共生与互动[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青;从小说文本到影视文本[D];兰州大学;2006年
2 张元武;解放区诗歌论纲[D];山东大学;2006年
3 张鹏宇;元杂剧和元代民俗文化[D];兰州大学;2007年
4 周璐;审美视野下的电视民生新闻初探[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5 戚佳鸣;论文学翻译中译文读者的地位[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6 朱春英;在时代的脉搏上跳动[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7 段慧冬;公安派“性灵”文学思想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8 王敏;恽寿平的没骨法对当代拓展水墨画语言的启发[D];湖北美术学院;2007年
9 朱琼娅;汉乐府风俗文化及其美学阐释[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景;冯小刚电影审美趣味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962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196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