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我—他人”这一“二元对立”关系的理论反映——分析巴赫金的《审美活动中作者与主人公》一文

发布时间:2018-09-14 13:10
【摘要】:"我—他人"之间的关系历来是许多哲学家思考的问题。一直声称自己是哲学家与基督徒的巴赫金深受西方哲学家及基督教关于"我—他人"之间的关系的影响。因此,"我—他人"这一"二元对立"范畴集中体现在巴赫金核心理论"对话理论"之中。本文中,笔者主要论述巴赫金的《审美活动中的作者与主人公》一文中的"我—他人"这一关系的体现。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 and others has always been the subject of many philosophers. Bakhtin, who has always claimed to be a philosopher and a Christian,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stern philosophers and Christians. Therefore, the category of "I-others" is embodied in Bakhtin's core theory, Dialogue Theory.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mainly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 and others" in Bakhtin's "the author and the protagonist" in Aesthetic activities.
【作者单位】: 新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B8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伏爱华;;“庄周梦蝶”的美学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2 萧仕平;;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庄子人际关系思想试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赵卫国;;海德格尔视野中现代性的时间根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李孟国;;海德格尔的“伦理”论题与存在之真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王颖斌;;海德格尔的“无”所隐含的多重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邓晓臻;;海德格尔的“此在”范畴——基于马克思文本的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黄瑜;;黑格尔与海德格尔死亡观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刘在泉;;对存在者之存在的响应——论海德格尔诺曼底演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朱刚;;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精神与时间”之关系的解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钱雯;中西小说时空观比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时进;刘晓华;王约;刘小玲;;基于以能力为导向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首次正式调查——2010上海卢市湾区公众科学素质调查分析[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苏建;陈凡;;论技术与法律关系形态的历史嬗变[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4 孙斌;张艳芬;;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帝国主义——从詹明信文化理论出发的一个考察[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5 刘晗;;双重批判与反思中的理论建构——巴赫金话语理论研究之一[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陈立新;;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存在论寓意[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7 周丽昀;;博客生存与人的主体性[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8 张红岭;;《共产党宣言》与现代欧洲虚无主义[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韩德民;;个性意识、想象力与同情心——有关美育属性的功能性界定[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杨春时;;中西主体间性美学的互补:审美同情说与审美理解说[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余余;人的虚拟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贺庆国;在历史和历史性之间[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蒋志红;马克思的正义观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2 周珍;利科的解释学符号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汪光宏;基于“生命需要”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伍振;突发性灾难事件下的科学传播机制探讨[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陈章;“Being”、“Ontology”、“Metaphysics”的内涵及关系[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韩月莉;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于溟;詹姆士实用主义真理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娟;幼儿艺术教育中的生成性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妹;哲学视域下的文化宽容[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鹏;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视野中的真理观[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娄奕娟;从神到人的超越之路:尼采和巴赫金[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2 梅兰;对象世界与关系世界——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与巴赫金狂欢化思想比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傅其林;;巴赫金的审美人类学思想论[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7年00期

4 马理;双面的雅努斯——试析巴赫金美学人类学主体性的涵义问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5 王宗琥;;审美活动中的移情与外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李兵;;接受美学与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关联及互动[J];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7 黄世权;;两种美学乌托邦:酒神精神与狂欢精神——论尼采美学与巴赫金美学的对话关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李兵;;接受美学与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关联及互动[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周宪;生存与对话主义[J];江海学刊;1998年02期

10 周启超;;在“大对话”中深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巴赫金的“大对话哲学”的启示[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4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段建军;;审美活动中的自我与他人——审美创造观简论[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段建军;;审美活动中的自我与他人——审美创造价值观简论[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艾秀梅;世纪初的美学新视窗[N];文艺报;2002年

2 河北社科院 方伟;信息时代拓展“美”的领地[N];社会科学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马军英;试论康德对王国维和巴赫金美学思想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1年

2 周军伟;在独白与虚无之间:巴赫金的生存美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赵杰;论伽达默尔解释学美学中的“同时性”问题[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姜旭;伽达默尔游戏观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杨媛媛;网络语言的狂欢特征[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428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2428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f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