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审美经验”范畴的本土传统与历史衍变
[Abstract]:In contrast to the western aesthetic tradition, Chinese aesthetics rarely asks and explores the pure metaphysics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but it is replaced by the descri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perceptual artistic experiences. The refining of many concepts and categories of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is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and perception of specific works of literature and art. The category of super-utilitarian and self-discipline aesthetic experience originates from the Chinese aesthetic thought in the early 20 th centur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theme of Chinese aesthetics in the 1930s and 1940s. During the aesthetic discussion in the middle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non-self-discipline aesthetic experience theory with strong social utilitarian color prevailed. Aesthetic experience problem is narrowed into aesthetic feeling problem and simple materialistic epistemology and reflection theory.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aesthetic experience study presents an open, universal and compatible modern form.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江苏省教育厅201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审美经验再认识”(2010SJD750007)
【分类号】:B8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传东;李泽厚美学批判[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李道先,侯曙芳;试论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审美教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问题与反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彭锋;从狭义美学到广义美学——兼论蔡元培美学的现代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5 顾建华;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6 张占国;试论高校美育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问题[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7 李建盛;方法论与20世纪中国美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8 刘雪燕;高校影视鉴赏课的重要性[J];滨州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9 许金;美育命题的现代性转换[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刘婉华,梁涛;论后现代建筑的哲学解释学意义[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阴元铮;;艺术治疗的发生机制初探[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2 贺昌盛;;晚清民初“文学”学科的学术谱系——从“词章”到“美术”再到“文学”[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索松华;;美学是研究审美现象的科学——兼论“生活美学”的合法性建构[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费邓洪;费茸;;我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不可忽视的内容——音乐的数学性[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禾;论中国宫廷舞蹈[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年
2 郑工;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年
3 曾红;传统人格的结构转换和现代延伸[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邓庆坦;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的可行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5 于平;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纲要[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6 钟以俊;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及其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刘长庚;马克思的感性理论与美学问题[D];复旦大学;2004年
8 李如密;教学美的价值及其创造[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苏东晓;审美无利害说与审美关系问题[D];复旦大学;2005年
10 李静;幼儿汉字多元化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丽;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唐兵;近百年中国美育观念演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岳友熙;人类精神的诺亚方舟[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程远;王蒙审美理想初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爱武;宗白华生命美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汪宏;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美育思想流派对学校课程设置的影响[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杨伟涛;论高职德育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发展[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张颖;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新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9 黄珊珊;色彩与文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健;蔡元培美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安徽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列平;;从接受理论看文学作品的复译[J];新西部;2010年01期
2 顾冉;;对于人生的艺术化的一点感想[J];知识经济;2010年03期
3 博雅杰;;在接受美学视野下看音乐审美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肖双荣;;墨子兼爱思想的审美之维[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尹红新;;山西省某中医院校学生人格现状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0年01期
6 吴芸杉;林燕;张进辅;;家庭气氛对心理健康和学业成就水平的影响及其营造[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陈玲玲;;论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谢灵;;论艺术美的整体观[J];学理论;2010年05期
9 强东红;;审美人类学:超越浪漫主义的美学[J];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01期
10 薛富兴;;论艾伦·卡尔松的“环境模式”[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华;;复调感的获得[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李其木格;;2009年上半年“蒙古族传统舞蹈实验教学的研究”总结[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内蒙古卷)[C];2010年
3 郑楚娟;;剖析网迷高中生成瘾原因与干预措施[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4 福建省惠安实验幼儿园音乐课题组;杨玲;陶紫娟;;音乐课题《多元化、多样化地培养幼儿音乐审美能力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5 ;中国期货业协会[A];2009年第三届中国期货分析师论坛论文集(2)[C];2009年
6 ;宁波市证券期货业协会[A];2009年第三届中国期货分析师论坛论文集(2)[C];2009年
7 赵艳红;;初探在职业院校中职业道德的教学思路[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8 何方田;尹小妹;吕钽;李成;;建立临床心电图常用的诊断库[A];2009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增刊[C];2009年
9 李保应;李小利;高海青;;镁剂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进展[A];第三届泰山微量元素高级论坛汇编[C];2009年
10 王晶;;女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研究——以中华女子学院为例[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傅江平;深圳自建农产品基地保菜篮子安全[N];中国质量报;2010年
2 记者 张妍;深圳农产品基地已达613个[N];深圳商报;2010年
3 记者 臧家峰;发挥纽带作用 服务农村改革发展[N];中国工商报;2010年
4 涂桦;四川省成都市金属结构协会年会召开[N];中华建筑报;2010年
5 吴文彪 岳兵;民建宁夏区委建议规范基层法律服务[N];人民政协报;2010年
6 王柯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跨文化美学片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王世玲;若无医院自治,难除公立医院痼疾[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8 记者 顾日升 通讯员 陈俊;兴化成立全省首家交通运输总会[N];泰州日报;2010年
9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教授 程蕾蕾;心脏的收缩功能[N];家庭医生报;2010年
10 何香莲;石嘴山市建成20家优良药学服务店[N];中国医药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亭;未完成的主体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琴;审美自律性的历史考察与反思[D];复旦大学;2009年
3 李欣;溶血磷脂酸在急性心肌梗死诱发心律失常中的作用及电生理学机制[D];吉林大学;2007年
4 王彦章;公共领域的审美经验[D];山东大学;2007年
5 张宏;徐复观中国古典美学研究论评[D];山东大学;2007年
6 周舒;20世纪英美美学原理的对象和范围[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7 沈壮娟;论恐怖与恐怖艺术的审美接受[D];山东大学;2006年
8 何国平;山水诗前史[D];浙江大学;2006年
9 杨庆杰;宋明理学美学引论[D];复旦大学;2005年
10 刘志;思与诗的张力[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露;“在场”审美经验下的场所营造方式初探[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2 王永光;基于审美心理的景观特质探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3 周红芬;审美经验:从杜威到舒斯特曼[D];扬州大学;2009年
4 高阳;近代新疆美术教育发展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5 白娟;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6 卢燕伟;个体、团体催眠疗法在治疗光泛性焦虑症患者中的效果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陈薇怡;“85后”大学生心理成熟度、归因方式与人格的相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刘秋萍;中学语文悲剧审美的教学建构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9 曹小南;接受美学中的审美经验理论[D];苏州大学;2008年
10 闫秀菊;台港当代文艺美学研究简述[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506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250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