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美感论:突破认识论框架的成功尝试——蒋孔阳美学思想新探

发布时间:2018-10-04 22:36
【摘要】:长期以来,当代中国美学基本上在认识论哲学框架下运行和发展,但是,蒋孔阳先生晚年的美感论把美感置于主客关系之中加以探讨,已经开始突破和超越认识论的哲学基础,主要表现为:(1)认为美感已不再是对美的客观认识和"反映",提出了美与美感相互创造、互为因果的"循环"说。(2)从发生学角度在理论上阐明了美感与美在实践中如何同时生成、同步发展的,清晰地表现出他通过审美关系而非认识关系把握美感的历史生成的基本思路。(3)蒋先生的"美感论",基本未涉及认识论问题,他把重点放在心理学研究上,认为美感是一种审美体验的复杂心理过程,而不是认识过程。
[Abstract]:For a long time, contemporary Chinese aesthetics has basically run and developed under the framework of epistemological philosophy. However, in his later years, Jiang Kongyang's aesthetic theory put aesthetic feeling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and has begun to break through and transcend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of epistemology. The main manifestations are as follows: (1) it is considered that aesthetic feeling is no longer an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and "reflection" of beauty, and the theory of "cycle" in which beauty and aesthetic sense create and cause and effect each other is put forward. (2)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olog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oretically how aesthetic feeling and beauty are produced simultaneously in practice. The synchronous development clearly shows his basic thinking of grasping the historical generation of aesthetic feeling through aesthetic relations rather than cognitive relationships. (3) Mr. Jiang's "Aesthetic perception Theory" basically does not involve epistemology, and he focuses on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esthetic sense is a complex psychological process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not a cognitive process.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洪波;;马克思的经济表与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创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高敏;“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3 雷龙乾;;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刍议——兼论“物的依赖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王左军;对编辑美学原则及其特征的探讨[J];编辑学报;1995年04期

5 林锋;;人类学笔记,还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二答叶志坚先生[J];东岳论丛;2007年04期

6 燕道成;论新闻价值的本质[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7 郑召利;论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8 李灿朝;《三国演义》中女性的自我隐匿[J];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9 李颖;;试论市场经济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矛盾统一[J];高等农业教育;2006年12期

10 武文军;肖欢;万唯佳;;大学新生人际交往研究综述[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庆媛;中国城镇土地市场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2 梁玉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同利军;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军事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杨木武;莫里循与清末民初中国政情[D];苏州大学;2004年

5 孙育玮;当代中国法哲学的哲理探索[D];黑龙江大学;2004年

6 叶浪;旅游资源经营权论[D];四川大学;2004年

7 杜靖;闵氏宗族及其文化的再生产[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8 李新宽;英国重商主义经济体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盖志毅;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10 斯琴毕力格;内蒙古牧民增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卫红;青春期性健康教育——青少年德育不可或缺的部分[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杨端茹;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设想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韩忠伟;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4 王丽;英国中古财政署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5 韩学红;民营银行:金融业的制度创新[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斌;论审美惯性[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隋阳;宋朝家庭身份权利状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青梅;以人为本新理念与现代高校德育体系的构建[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9 潘丽娟;社会公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杜晓沫;当代中国审美发生研究述评[D];吉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衍柱;美学家蒋孔阳先生的治学之道[J];文史哲;1994年05期

2 陆扬;后现代视域中的蒋孔阳美学[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蒋孔阳论美的本质和特征[J];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02期

4 王坤;蒋孔阳美学思想的基本特点及其历史功绩[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欧阳友权;世纪视野中的蒋孔阳美学[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郑元者,徐迎新;蒋孔阳的艺术论及其跨文化美学意义[J];文艺研究;2005年02期

7 董迎春;试论蒋孔阳美学思想的人本性[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杨忻葆;美的创造——多层累的突创—蒋孔阳创造论美学思想研究之二[J];江淮论坛;1988年05期

9 周来祥;蒋孔阳的美学思想与人格精神[J];学术月刊;2001年03期

10 ;蒋孔阳全集[J];博览群书;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元者;;蒋孔阳的美学道路——《蒋孔阳学术文化随笔》跋[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2 汪济生;;动物是否在自然面前永远被动和无能——评蒋孔阳及实践美学派的一种有代表性的动物观[A];2004生态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4 陆扬;;关于后现代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杨春时;;中西主体间性美学的互补:审美同情说与审美理解说[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古风;;20世纪中国古代美学研究方法反思[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朱存明;;《手稿》与中国美学问题[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全国美学会议继续讨论美的本质等问题并举行西方美学座谈会[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9 汪济生;;“劳动创造了美”还是“劳动生产了美”——对一个源自经典的美学核心命题的辨析与追踪[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10 朱义禄;;试论蔡元培与康德美学的东渐[A];时代与思潮(3)——中西文化交汇[C];199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金莹;蒋孔阳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沪举行[N];文学报;2008年

2 钱竞;一位在左翼营垒中具有独立个性的美学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3 陈新汉;审美活动的认识论新审视[N];光明日报;2001年

4 马驰;我们应该怎样学习蔡仪先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5 陈海静;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吗?[N];文艺报;2005年

6 湖北经济学院艺术学院 马岚邋高胜难;浅析达·芬奇的美学思想[N];光明日报;2008年

7 张节末;中国美学史研究法三题[N];光明日报;2001年

8 韩德信;生态美学——美学转型的一种尝试[N];文艺报;2004年

9 杨春时;关于美的本质命题的反思[N];光明日报;2007年

10 周宁;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给心理学的启示[N];光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罗曼;蒋孔阳美学思想新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弓;历史视野中的实践美学[D];复旦大学;2007年

3 李震;从认识论到生存论的感性及其审美意义[D];复旦大学;2004年

4 黄健云;“特殊”与美感[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6 刘长庚;马克思的感性理论与美学问题[D];复旦大学;2004年

7 周维山;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D];山东大学;2007年

8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9 吴时红;实践论美学在中国[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宁;蒋孔阳美学思想中人的主体性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李道忠;蒋孔阳美学思想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3 冯瑜;蒋孔阳“美的生活”思想探论[D];西北大学;2008年

4 吴娟;论蒋孔阳的比较美学思想[D];扬州大学;2008年

5 贺丽;实践美学论争的历史考察及其哲学反思[D];黑龙江大学;2007年

6 邓微星;梁启超趣味主义美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芳;二维视野中的蒋孔阳美学[D];南昌大学;2007年

8 姚菲;论美的佛性与魔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高来源;审美:世俗与崇高的内在统一[D];黑龙江大学;2006年

10 杨晨;中国现代美学中“意象”、“意境”概念的演变[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521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2521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5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