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美学:海德格尔的入诗之思
[Abstract]:It is a great misunderstanding that Heidegger's thinking about poetry and art is classified as "aesthetics"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of China, because this aspect of Heidegger's thinking is precisely anti-aesthetic. In Heidegger's Theory of Art and works of Art, Kokman pointed out: "Heidegger explained in detail why he firmly believed that any attempt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art in terms of a theory of beauty and a theory of art was inappropriate. Even this consideration of beauty itself is impossible. Beauty itself is related to existence and truth. "
【分类号】:B83-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宣孟;;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述评[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5期
2 王炳文;名词解释[J];国外社会科学;1983年04期
3 吴宗英;;海德格尔的后现象学的经验[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3年11期
4 P. 艾麦德;孟庆时;;海德格尔论痛苦[J];世界哲学;1983年02期
5 W.瓦勒色拉 ,傅有德 ,盖逊;康德、海德格尔与自在之物问题[J];国外社会科学;1984年07期
6 竹林;;存在主义哲学讨论会纪要[J];哲学动态;1984年08期
7 郭立田;海德格尔存在主义体系剖析[J];求是学刊;1985年06期
8 何焕枝;海德格尔死亡观述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9 W.T.琼斯;高湘泽;;论萨特尔[J];世界哲学;1985年01期
10 木田元 ,刘绩生;海德格尔之后的存在主义[J];国外社会科学;1986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陶水平;;文艺理论“现代性问题”之思考[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麦永雄;;关于文明的位移与磨合的思考[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3 张开焱;;诗人何为与诗人为何[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张子中;;关于艺术本源的美学思考[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毛萍;;论美学的知识论框架[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程仲棠;;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对逻辑的冲击[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7 何向东;袁正校;;先秦诸子关于符号学基本模式的论述[A];第一届、第二届东亚符号学国际会议论文集[C];1998年
8 张波;;对世界意义的追问——以海德格尔的思辨方式观照张载[A];“张载关学与实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蓝旭;;入世的执着与超越——海德格尔与李白[A];中国李白研究(1997年集)[C];1997年
10 张耀南;;简评对于老庄的黑格尔解释与海德格尔解释——纪念汤一介先生七十五周年诞辰暨执教五十周年[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祝勇;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2 张贤根;艺术语言与技术语言的区分[N];社会科学报;2000年
3 叶秀山;仍在路上[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4 邓晓芒;从“语言学转向”到“文字学转向”?[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5 祝勇;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6 敬文东;局外人的心灵史[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7 田海平;《哲学的追问——从“爱智慧”到“弃绝智慧”》[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8 汪民安;一曲激烈对抗的戏剧[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9 陈小文;踪迹,,抑或道路[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10 胡彦;马丁·海德格尔从存在之思到语言之思[N];云南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文杰;石涛画学与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2 朱耀平;海德格尔与现象学的本体论转向[D];复旦大学;2003年
3 刘旭光;海德格尔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3年
4 赵卫国;海德格尔的时间性与时——间性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李龙;认识论的先验转向和生存论转向——以生存论维度重新理解认识论[D];吉林大学;2004年
6 赵晓芳;存在、艺术与诗[D];复旦大学;2004年
7 钟华;思与诗的对话[D];四川大学;2004年
8 张公善;批判与救赎——从存在论美学到生活诗学[D];浙江大学;2005年
9 张丽芬;艺术生成于存在[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孟彤;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时间观念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旭光;海德格尔与西方思想的两次转渡[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陈迎年;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中的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韩连庆;论海德格尔对《纯粹理性批判》的现象学解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王晓红;海德格尔的诗学思想[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伍世文;海德格尔的诗性拯救[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02年
7 廖伟;作为方法的整体视域与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D];四川大学;2002年
8 姚要武;庄子与海德格尔美学思想比较[D];安徽大学;2002年
9 徐振轩;海德格尔存在论技术观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10 王星星;技术之追思[D];山西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2540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254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