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迷失抑或回归:审美范式的当代转换

发布时间:2018-10-08 11:55
【摘要】:人类的审美活动似乎无法逃离在感性世界与理性世界之间梭寻的宿命。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使当今的审美现象和对象发生了变化,让人们看到了审美范式转换的端倪。审美范式的当代转换会迷失超越性精神努力的航向,还是会回归于人的自由自觉的全面发展,对此的回答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Abstract]:Human aesthetic activities seem to be unable to escape the fate between the perceptual world and the rational world. The aestheticization of daily life changes the aesthetic phenomena and objects, and makes people see the beginning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aesthetic paradigm. The 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 of aesthetic paradigm will lose the course of transcendental spiritual efforts or return to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freedom and consciousness. The answer to this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作者单位】: 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中心;
【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4208)
【分类号】:B83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芮必峰;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传播——试论弗洛姆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张器友;20世纪末我国文学颓废主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姜继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野下的消费观念嬗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田义贵;;试论《红岩》文本的传播效果[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李家成;论中外教育研究中的“生命”概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汤文曙;马克思历史观的主体视角及其当代价值[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7 刘荣清;马克思现代理性主义人性观的生成——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刘晓玉,童继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9 陈爱萍;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孙显元;;总体社会、主体社会和社会建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颜烨;;安全社会学作为学科研究的现状与发展[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童庆炳;;毛泽东的美学思想三题[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董天策;;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5 徐小立;秦志希;;广告与消费主义文化的传播[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6 贺建平;;消费社会的炫耀性消费与广告的意义建构[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7 高嘉社;;传播科技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吴国林;王彩虹;张小玲;;产业及其哲学问题[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罗天强;李晓乐;;论消费者对技术的社会责任[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唐丽;陈凡;;美国工程伦理学的文化—历史背景分析[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希希;论有效的课堂交往[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史耀疆;制度变迁中的中国私营企业家成长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5 陈章乐;社会主义法治化初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6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7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8 赵雪纲;论人权的哲学基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郭艳君;历史与人的生成[D];黑龙江大学;2002年

10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波;儒学与未来科技[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2 李欣;本体论视域中的美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樊育红;当代知识管理观分析[D];苏州大学;2001年

4 王迅;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述评[D];苏州大学;2001年

5 吴燕;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马克思感性世界理论的初步构建[D];黑龙江大学;2001年

6 张彭松;总体性与历史的终极关切——对青年卢卡奇总体性范畴的反思[D];黑龙江大学;2001年

7 岳友熙;人类精神的诺亚方舟[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李文记;论竞技体操的美学特征[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李红专;试论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尺度与生产力尺度的思想[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王奎清;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思维方式[D];郑州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赵勇;谁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怎样做“文化研究”?——与陶东风教授商榷[J];河北学刊;2004年05期

2 陶东风;研究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的三种范式及其西方资源——兼谈“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并答赵勇博士[J];河北学刊;2004年05期

3 亦舟,李占强;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美学意义[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4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社会学的重建[J];文艺研究;2004年01期

5 鲁枢元;评所谓“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审美日常生活化”的价值取向析疑[J];文艺争鸣;2004年03期

6 赵勇;再谈“日常生活审美化”——对陶东风先生一文的简短回应[J];文艺争鸣;2004年06期

7 刘凯;“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一个表征[J];学术月刊;2005年02期

8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琴;互联网时代审美意识的嬗变[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2 彭锦;欧阳修人生实践的生命美学审视[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566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2566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8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