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手稿》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Abstract]:The world ecological crisis since the 20 th century makes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Marx's ecological thought. Marx's manuscripts of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in 1844 already had the thought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Marx's ecological aesthetic thought reveal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nat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ienation labor and oppression of nature,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作者单位】: 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浩斌;;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正义观及其理论构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王海斌;;论马克思实践观的主体向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3 袁家群;论人的最高本质及其同劳动、社会的关系——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本质学说”的新探索[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汤文曙;陈明秀;;社会历史中的自然观——兼谈卢卡奇的“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魏军;;浅议人类在生态圈中的地位[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汤文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哲学及其基本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周琦;;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剖析及其当代意义[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芮必峰;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传播——试论弗洛姆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9 陶富源;关于价值、人的价值的几个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10 刘伟;苏新连;;安妮·普鲁的小说《老谋深算》的生态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兵;;试论道德的人类学基础[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田秀云;白臣;;我国当代责任伦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倪星;;转型期中国的公共领导体制变革与廉政建设[A];论法治反腐——“反腐败法制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胡敬斌;;毕节试验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基于马克思主义视阈[A];毕节模式研究[C];2010年
5 童庆炳;;毛泽东的美学思想三题[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严春友;;论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7 关莉丽;;当代艺术生产研究关键词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8 高嘉社;;传播科技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李润珍;武杰;;跨学科视野下的工程伦理[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王峰;;论产品设计与文化的内在关系[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田庆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4 宋桂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佟轶材;共青团工作思想方法的当代创新[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立国;东北滑雪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强;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占民;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超;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6 周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姜佳杞;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干群矛盾及调节机制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丁小飞;可持续发展观中代际公平问题的哲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宋庆红;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运文化的契合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宋慧;广西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鹿鸣;;只有人敬人,唔Q嚾伺氯薣J];温州人;2011年09期
2 大卫;;可以取暖的词[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1年07期
3 任亮杰;;论基督徒的生态观——天、地、人合一[J];中国天主教;2011年03期
4 李作清;;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看我国消费文化发展[J];世纪桥;2011年11期
5 孔令举;;自由是什么[J];前沿;2011年14期
6 陈丽丽;;马克思与黑格尔对历史理解的差异[J];中国证券期货;2011年06期
7 朱勇;;“温热有隙效应”的启示[J];基础教育;2007年08期
8 赵素美;;这么近 那么远[J];江门文艺;2011年16期
9 郑寅淑;;情与忍[J];南方电视学刊;2011年03期
10 李晓;;艺术陈设宜人性特征研究[J];美术大观;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弘;;一元行政体制与多元社会的和谐关系[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栋;丁昶;;探寻设计与自然的和谐之道[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陈建霞;;营造和谐服务 彰显图书馆核心价值[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张海斌;;用系统思想构建人与河流和谐关系[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孙振玉;;试论维护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教和谐关系[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5集)[C];2009年
6 高时良;;以人为本构建家庭群体和谐关系[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刘法中;张樱桃;;代际亲情互动共享天伦温馨[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黎良宁;;敲开学生的心门——浅谈班级管理之艺术[A];广西新时期班主任工作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谌安荣;;《学记》和谐教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韩焰明;;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策略的思考和实践[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志华;和谐世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N];天津日报;2007年
2 斯木;关于“缘”文化的断想[N];四平日报;2006年
3 刘思华;生态经济本质的充分表达[N];广西日报;2007年
4 刘思华;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和谐社会论[N];大连日报;2005年
5 姚国华;构建校园人际关系和谐[N];吉林日报;2006年
6 王太广;不断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N];人民日报;2005年
7 记者 魏豪成;创省文明城市 拉近人与人“距离”[N];南充日报;2010年
8 王忠一;感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剂良药[N];韶关日报;2009年
9 潘岳;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10 朱雅萍;人与人[N];常州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兴章;感性存在与感性解放[D];复旦大学;2008年
2 侯志水;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当代阐释[D];吉林大学;2006年
3 闫顺利;过程视域中的发展哲学反思[D];吉林大学;2007年
4 王海英;马克思与弗洛姆异化理论统观[D];吉林大学;2008年
5 柴婷婷;另一个马克思:一种人本主义化的诠释[D];吉林大学;2008年
6 李晓红;和谐理念下的公司治理[D];吉林大学;2009年
7 谢秀华;工业社会休闲异化批判[D];吉林大学;2008年
8 刘海龙;传统“和”文化与和谐社会[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9 康文杰;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10 王珏;粗糙集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映香;以自由看和谐[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邵伟;浅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的本质的解释[D];吉林大学;2009年
3 段存贤;有机建筑[D];同济大学;2007年
4 陈仕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人学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6年
5 李敏;异化劳动的生态哲学批判[D];沈阳工业大学;2012年
6 崔立靖;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危机的解读[D];吉林大学;2004年
7 田蓉;关于文化异化问题的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磊;试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D];复旦大学;2009年
9 刘鲁红;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标尺”——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工范畴的分析[D];清华大学;2004年
10 陈松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当代构建[D];郑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584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258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