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评李泽厚的审美经验中心论

发布时间:2018-10-09 17:54
【摘要】:正否定美的客观性,把美归结为心灵或主观经验,是现代西方许多美学家的基本倾向之一.李泽厚的美学观也表现了这种倾向.审美经验中心论的提出及其展开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审美经验中心论的基本内容李泽厚在1985年的一次讲话中说:“前几年当‘美学热’刚兴起,人们问什么是美学时,我曾把美学说成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这里的“美感经验”也就是审美经验.李泽厚主张建立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的美学,与现代西方美学的基本趋向是完全一致的.
[Abstract]:It is one of the basic tendencies of many modern western aestheticians to negate the objectivity of beauty and to attribute beauty to spiritual or subjective experience. Li Zehou's aesthetic outlook also shows this tendency. The propos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center theory fully prove this point. In a 1985 speech, Li Zehou said, "when the 'aesthetic craze' started a few years ago, people asked what is aesthetics. I once described aesthetics as' the discipline of beauty and art, centered on aesthetic experience.'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here is aesthetic experience. Li Zehou advocat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esthetics centered on aesthetic experience, which is completely consistent with the basic trend of modern western aesthetics.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维琰;李清照诗词的文化开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2 李效文;由复制走向创造──试论电视谈话节目的音乐运用及其它[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袁忠;建筑艺术的符号、意义与价值[J];华中建筑;1998年04期

4 田耀农;;在目的论指导下的音乐教育——兼谈《音乐课程标准》的领会与实施[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6年01期

5 张云鹏;审美经验与审美对象——莫里茨·盖格尔美学思想研究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饶德江;现代广告与文化创新[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03期

7 李衍柱;重读黑格尔──谈黑格尔《美学》与中国文艺学建设[J];文学评论;1999年03期

8 高建新;陶渊明隐居及其思想再评价[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1年05期

9 喻大翔;论文化心理[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孙玉丽;论主体性教育管理[J];南都学坛;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雷中民;任军;胡茗;;汉字的渊源及在包装设计中应用的魅力[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7年

2 宋妍;;对李泽厚“人的自然化”与“情本体”的质疑[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英;消费时代电视广告审美特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3 周保彬;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艺术风格理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4 任亚荣;20世纪90年代女性小说身体话语[D];上海大学;2007年

5 任亚荣;20世纪90年代女性小说身体话语[D];上海大学;2007年

6 叶松荣;断裂与失衡[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康伟;师生主体间性理论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孙伟科;《红楼梦》美学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9 张弓;历史视野中的实践美学[D];复旦大学;2007年

10 赖翅萍;未竟的审美之旅[D];河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琳霖;浅析手风琴音乐中的近现代作品[D];天津音乐学院;2007年

2 臧小艳;徜徉在陕北民间文化的河流中[D];延安大学;2007年

3 李晓霞;论20世纪中国审美心理学的发展[D];山西大学;2007年

4 黄泽勤;论毛泽东以人为本思想[D];湘潭大学;2007年

5 向阿媚;苏轼文艺美学的道教情怀[D];四川大学;2007年

6 侯艺华;论中国古典诗歌意境在广告创作中的运用[D];湘潭大学;2007年

7 宋家典;和谐社会的哲学底蕴[D];湘潭大学;2007年

8 万甜甜;“杨家将”故事演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翟立芳;哲学观照:主题与形式[D];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1992年

10 朱慧;主体性德育与理工科大学生主体性培养[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行;创作中的“非自觉性”是对思想性的更高要求[J];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03期

2 何洛;周忠厚;;评《形象思维再续谈》[J];文学评论;1980年05期

3 忍言;;翻新自有后来人——谈李泽厚[J];读书;1981年01期

4 包遵信;;迈向自由王国的足印——读李泽厚《美的历程》[J];读书;1981年08期

5 吴予敏;;蔡仪李泽厚同志谈美学[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

6 潘知水;;谁是美之裁判——客观美论述评[J];哲学动态;1981年05期

7 贾明;;评《美的探索》对李泽厚美学观点的批评[J];学习与探索;1981年06期

8 丛英奇;“历史之迷”的探求与“结构方程”的予言——李泽厚同志美学思想述评[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9 杜东枝;论美的两种基本形式及其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关系——与朱光潜、李泽厚两同志商榷[J];思想战线;1982年03期

10 何以刚;;关于美的本质问题——兼与李泽厚同志商榷[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明;;作为科学的文艺学是否可能[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全国美学会议开幕各单位交流研究和教学情况[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3 ;全国美学会议继续举行学术报告会并对美的本质、中国美学史等问题进行座谈[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4 ;全国美学会议继续讨论美的本质等问题并举行西方美学座谈会[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5 ;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6 朱存明;郑广智;;《人类学美学的崛起》[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蒋均涛;;触类旁通,不即不离——抒情性作品与审美体验[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彭立勋;;走向新世纪的中国审美心理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高帆;iJ村;;我国军事新闻摄影的成就和特色[A];1983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83年

10 肖荣;;论艺术直觉的特点和作用[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8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隆民;落幕前的美学沉思[N];贵州政协报;2000年

2 贺圣遂;此时谁最赏[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3 江思南;依旧是春风杨柳[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4 舒平;一代启蒙者的悲剧情结[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5 朱辉军;片面的历史观与艺术观[N];文艺报;2000年

6 邢建昌;90年代文学理论的发展[N];文艺报;2000年

7 张节末;中国美学史研究法三题[N];光明日报;2001年

8 钟旅;旅游者要提高自身素质[N];河南日报;2001年

9 刘逸;走进艺术森林[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10 刘树元;透视媒体遮蔽下的影视状态[N];辽宁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东玲;文学体制化与作家创作转型[D];复旦大学;2004年

2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姜宇辉;审美经验与身体意象[D];复旦大学;2004年

4 刘志;思与诗的张力[D];浙江大学;2005年

5 钱善刚;本体之思与人的存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周舒;20世纪英美美学原理的对象和范围[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7 沈壮娟;论恐怖与恐怖艺术的审美接受[D];山东大学;2006年

8 谭佳;现代性影响下的“晚明叙事”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刘亚斌;新时期文论价值取向历程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何国平;山水诗前史[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涛;译者的阅读行为[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2 赵海;接受美学的观念及其对音乐理解问题的启示[D];中央音乐学院;2002年

3 刘春雷;试论审美经验在文学批评中的意义[D];厦门大学;2002年

4 徐晶晶;时代文化与审美:70年代出生作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谭佳;李泽厚的人生论美学思想[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6 马粉英;世纪末的感受、世纪末的景象—试谈《李尔王》的艺术世界[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美学思想论要[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8 施依秀;李泽厚学术思想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周海燕;人性结构及审美在人性建设中的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程薇;试论李泽厚情感本体论的成因及意义[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602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2602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0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