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矛盾二重性”的科学解构——评李泽厚实践美学的“美感矛盾二重性说”
[Abstract]:Li Zehou attributed the formation of human aesthetic structure to "accumulation", and named some characters of aesthetic structure activity as "contradictory duality of aesthetic feeling". This concept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hinese aesthetic circle up to now. This mysterious specious name is the product of Li Zehou-style scholarship. To explain the problem does not help, there are even more and more said the more mysterious disadvantages. In fact, as long as the proper use of modern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aesthetic attributes, it is not difficult to get a relatively clear and reasonable explanation.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传东;李泽厚美学批判[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问题与反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李建盛;方法论与20世纪中国美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郭玉生;从人生论美学到实践美学——中国悲剧观演变论[J];东方论坛;2004年01期
5 谭娅,陈宪年;试论通感在审美欣赏中的价值[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冯长彬;数学美初探[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S2期
7 陈光旨;主客体管理与审美意识——主客体管理系列论文之八[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封孝伦;美与“自由”关系的反思[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9 章辉;李泽厚前期美学思想的贡献及其局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张鹏振;;唐诗中的音乐描写[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唐英;消费时代电视广告审美特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3 张弓;历史视野中的实践美学[D];复旦大学;2007年
4 袁禾;论中国宫廷舞蹈[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年
5 刘长庚;马克思的感性理论与美学问题[D];复旦大学;2004年
6 苏东晓;审美无利害说与审美关系问题[D];复旦大学;2005年
7 李静;幼儿汉字多元化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朱寿兴;美学的实践、生命与存在[D];四川大学;2005年
9 刘银昌;盖事虽《易》,其辞则诗—《焦氏易林》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霞;论20世纪中国审美心理学的发展[D];山西大学;2007年
2 彭玉兰;浅论初中阅读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侯艺华;论中国古典诗歌意境在广告创作中的运用[D];湘潭大学;2007年
4 闫伟;走向本真的存在[D];湘潭大学;2007年
5 徐江;形与质并重,真与美同求[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6 宋先梅;行进在从古典向现代性审美转化的途中[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7 肖晶;对中国现当代水墨画抽象性问题的探讨[D];扬州大学;2007年
8 蔡琰;诗中有乐[D];汕头大学;2007年
9 文琬莹;马克思的实践观及其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D];中南大学;2007年
10 唐兵;近百年中国美育观念演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伯海;李贺诗歌二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2 李元庆;;试论孔子政治立场的二重性[J];晋阳学刊;1981年03期
3 穆小兰;屈原的美学思想[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
4 董路;前苏格拉底美学思想述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1期
5 于海江;论矛盾的二重性[J];晋阳学刊;1985年04期
6 孔智光;;创作自由的矛盾二重性及审美特质[J];学术研究;1985年04期
7 何梓q;;关于普列汉诺夫的“美感矛盾二重性”[J];学术研究;1987年03期
8 晋生;;司马光哲学思想论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9 袁振保;评李泽厚同志的“实践”美学[J];高校理论战线;1990年06期
10 张国安;;“积淀说”之逻辑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论文提要[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闻娱;试论现代媒介艺术[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2 黄敏;他们眼中的她们——试论新时期男性作家的女性形象[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程薇;试论李泽厚情感本体论的成因及意义[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4 顾树卫;蒋介石个人权力的发展演变(1927.4.18-1949.12)[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黄红东;中国现代化语境中的农民文化惯习探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本文编号:22699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269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