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美学:一段论争史——兼评实践美学与超越美学论争的得与失
[Abstract]:The controversy between practical aesthetics and transcendental aesthetics is an important ev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s in the new period. Throughout the more than ten years of controversy between the two, the focus of the debate is mainly on two pairs of concepts: one is the dispute between practice and existence, which is the ontological (philosophical basis) of aesthetic research; the other is the dispute between reality and transcendence, which is the dispute of aesthetic essence. These two pairs of concepts have been explained in Kant's aesthetics, especially the themes of Kant's aesthetics, "Harmony between Nature and Freedom" and "two practical viewpoints", which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debate on scientific evalu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Kant's aesthetics, we can see the gains and losses of the controversy between practical aesthetics and transcendental aesthetics. Specifically, transcendental aesthetics is a kind of aesthetics that replaces "how" with "why", "how" with questioning instead of experience, with ultimate care instead of worldly care, and with promise instead of creation. It only takes into account the pleasure of the aesthetician's own theoretical operation. It is of no benefit to one's great aspiration to seek the happiness of the world. In a broader sense, it is an aesthetics that beautifies the end of the world. The aesthetic utopia it builds is like an empty pie, like a mirage, and it induces people to abandon all the happiness of the world to pursue. But in the end, it is often impossible to expect. In this respect, practical existentialism aesthetics has its theoretical value. Through the new interpretation of practice, it understands practice as a living state of human beings and produces aesthetics and art in the free creation of practice, which is a kind of aesthetics based on reality. However, it is the transcendence and development of Kant's and Marx's viewpoint of freedom of practice, so it can be regarded as a breakthrough path of aesthetics in the new century.
【作者单位】: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20080441128
【分类号】:B83-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立元;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实践美学突破之途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4期
2 张玉能;实践的类型与审美活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杨春时;超越实践美学 建立超越美学[J];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01期
4 张玉能;坚持实践观点,发展中国美学——与杨春时同志商榷[J];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04期
5 张玉能;新实践美学与实践观点[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朱立元;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关于新世纪文艺学、美学研究突破之途的思考[J];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02期
7 杨春时;走向“后实践美学”[J];学术月刊;1994年05期
8 易中天;走向“后实践美学”,还是“新实践美学”——与杨春时先生商榷[J];学术月刊;2002年01期
9 杨春时;新实践美学不能走出实践美学的困境——答易中天先生[J];学术月刊;2002年01期
10 邓晓芒;什么是新实践美学——兼与杨春时先生商讨[J];学术月刊;2002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3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4 胡友峰;;实践理性:康德美学的超验之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钱雯;;生态论文艺学的社会生态维度[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丁学松;;想象——一种审美现代性[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7 张晓敏;;论“无用之用”的现代美学意义[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韩德民;李泽厚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9 朱志荣;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吴兴华;理性主义自由观的实践论转向——论康德的自由观及其价值[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丑;全荣花;;应用伦理学视阈的生态伦理学何以可能?[A];第16回韩中伦理学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建永;;沈从文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问题[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徐长福;;元实践学与异质性哲学——对一套实践哲学研究方案的说明[A];“哲学:基础理论与当代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安乐;;文化研究视域下的精神图式关怀——丁方及高氏兄弟九十年代艺术的个案研究[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5 陈诚;;30年来文学本体论研究的进展与问题[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6 李丕显;;后实践美学析疑[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7 韦森;;斯密动力与布罗代尔钟罩——研究西方世界近代兴起和晚清帝国相对停滞之历史原因的一个可能的新视角[A];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何云波;;苏联模式与中国文论话语转型[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9 王新龙;;国际安全合作:一种安全哲学视角的解读[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10 季水河;;走向多元对话思维——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创新与思维方式的变革[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5 王丽虹;延安鲁艺音乐教育中的政治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叶虎;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思潮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陈迎年;感应与心物——牟宗三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9 程红艳;儿童在学校中的自由[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韩志伟;实践与辩证法——从对象性思维方式到实践性思维方式[D];吉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石小娇;救赎之道:马尔库塞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郭辛茹;“召唤结构”视阈中的《庄子》阐释差距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辉;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价值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立军;艺术的公共领域与一个现代文本的解剖[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何军斌;论生态农业景观的审美特性及其生态艺术价值[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吴松;偶开天眼觑红尘[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石磊;个人数字产品设计的模糊性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俞吾金;美学研究新论[J];学术月刊;2000年01期
2 杨春时;新实践美学不能走出实践美学的困境——答易中天先生[J];学术月刊;2002年01期
3 杨春时;实践乌托邦批判——兼与邓晓芒先生商榷[J];学术月刊;2004年03期
4 邓晓芒;关于美和艺术的本质的现象学思考[J];哲学研究;1986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文君;;浅谈日常生活审美化对康德审美判断四契机的冲击[J];大众文艺;2011年14期
2 周文杰;;马克思美学的当代中国形态:游戏美学[J];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3 叶通贤;;封孝伦美学思想探幽[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栗永清;;朱立元先生学述[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6期
5 徐晓风;李丹;;实践存在论美学与人本主义[J];美苑;2011年03期
6 徐碧辉;;从“自然的人化”到“人自然化”——后工业时代美的本质的哲学内涵[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梁健;;展示道具的客体信息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1年06期
8 徐迎新;;人格审美与感性重建——梁启超美学的现代性维度[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胡友峰;;“自然与自由观念”在德国古典美学中的逻辑演进[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10 邓娜;刘晗;徐飞;;畅论中国美学与文化精神——“李泽厚思想学术研讨会”报道[J];世界哲学;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严春友;;论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2 龚举善;;转型期美学的现代化行程[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林朝霞;;实践存在论美学:实践美学的发展与困境——评朱立元《简论实践存在论美学》[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奎志;;体验美学:当代美学的一种可行性选择[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陈晓春;熊良智;;从中国传统本然美学看实践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汪济生;;“劳动创造了美”还是“劳动生产了美”——对一个源自经典的美学核心命题的辨析与追踪[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7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玉能;;实践的超越性与审美[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李效辉;;我国体育美学研究现状、困境与发展方向[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10 汪济生;;建设能够直面经验、介入实践、前瞻未来的美学——关于当前及未来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策略的思考之一[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饶道庆;探究康德美学心路的一部力作[N];文艺报;2011年
2 岳介先;自然与自由观念如何向美学生成的[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陆扬 复旦大学中文系;“观念即艺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元骧;保持人的独立和尊严[N];温州日报;2011年
5 樊志辉;全方位的审美观照[N];光明日报;2002年
6 苏州大学文学院 王怀义;继往开来 锐意创新[N];社会科学报;2008年
7 薛永武;康德美学的哲学出发点[N];光明日报;2004年
8 彭公亮;内在视域的“实践美学”新构建[N];文艺报;2008年
9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张法 章辉;追问美的真相[N];社会科学报;2003年
10 张政文;康德美学思想对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的影响[N];光明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胡友峰;康德美学中自然与自由观念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沈建平;趣味与德性[D];浙江大学;2008年
4 张弓;历史视野中的实践美学[D];复旦大学;2007年
5 陈全黎;现代性的美学话语:批判理论与实践美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7 季芳;实践美学的生态维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雪梅;审美超越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9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10 董宏;蔡仪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钧剑;康德美学在中国60年的接受史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2 贺季方;实践美学:历史选择与现实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付书朋;实践美学自然美论的反思与发展[D];山东大学;2010年
4 刘凯;康德美学中的自由[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丽;生命美学的理论价值和局限[D];山东大学;2005年
6 宋妍;李泽厚美学思想发展概述[D];厦门大学;2007年
7 姚爱斌;中西美学审美类型论比较——康德美学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对话[D];安徽大学;2001年
8 杨阖;康德美学思想的人文精神[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9 祝勤;情感的回归[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10 梁玉水;实践美学与认知美学作为科学研究纲领——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与当代中国美学状况阐释[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3098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309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