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美学的逻辑起点究竟是什么——为李泽厚辩护
[Abstract]:From "naturalization" to "naturalization", the subjective sense of form is internalized and externalized, which is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 activities. Simplicity and deductibility are the prominent features of subjective sense of form, and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is subjective sense of form. The organic synthesis of Marx's production concept theory and Kant's innate form theory is the main theoretical basis of subjective formalism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which also forms the stretching background of Li Zehou's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湛江师范学院中文系;
【分类号】:B83-069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正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李新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的素质塑造[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董耀鹏;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控制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5 侯典明;江泽民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6 张占斌;博彩业与政府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7 王广彬;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史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8 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张拴平;张申府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10 胡振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关系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立慧;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历史经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惠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高常营;渴望家园的回归——世纪之交人文精神重建问题的反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赵澜波;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5 孙文营;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困境与出路[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6 张春玲;对我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关系的历史剖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7 李照修;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8 朱洪强;邓小平对外开发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9 游红武;后冷战时代国际冲突探源[D];暨南大学;2000年
10 廖秋红;媒介的社会伦理角色定位[D];暨南大学;200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通贤;;封孝伦美学思想探幽[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李新亮;;论新时期高尔泰的美学追求[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鄂霞;;中国近代美学范畴的时代与民族印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4 王晓华;;身体-主体的缺席与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共同欠缺[J];学术月刊;2011年05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汪济生;;“劳动创造了美”还是“劳动生产了美”——对一个源自经典的美学核心命题的辨析与追踪[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2 李秋群;;西方语境下对庄子的美学误读[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韩德信;生态美学——美学转型的一种尝试[N];文艺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苏君;走向审美体验[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秦明;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大学学科建设初探[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2 李自红;现代性的困惑[D];暨南大学;2002年
3 李杰;朱光潜的生命美学观[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孙敏明;慧能“心性论”及其美学意义[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129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312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