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后实践美学的美学体系——评杨春时的《美学》

发布时间:2018-11-06 09:27
【摘要】:杨春时的《美学》在总体上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从学术演进上看,这本著作代表了美学从一种思想形态的整体话语回归到个体话语;二是在创立理论和体系化的过程中,显出不顾"史"的知识和"学"的内容的模式先行的方式;三是在结构上的后现代拼贴。杨春时的美学在内容上有两点、在主题上有一点可以提出来讨论。美学内容上的两点:一是它的体系结构造就了一种概念为上的倾向,认为美的理想、意义,应该用概念和定义来表达,而且概念和定义表达是最高级的,这恰好是与美性质相违背的;二是为了解决主客体的对立,强调审美意象,但审美意象的存在方式,却遭到忽略,这样妨碍了对美的内容的深入研究。美学主题上的一点,是把一个崇高的理想的东西定为美的本质,并要美学理论和审美活动都服从这一本质。如果说,李泽厚美学(实践美学)是呈凡为圣的美学,那么,杨春时美学(反实践美学)则是逼凡为圣的美学。
[Abstract]:Yang Chunshi's Aesthetics has three basic characteristics in general: first, from the academic evolution, this work represents the aesthetic from a thought form of the whole discourse to individual discourse; Second, in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theory and systematization, the mode of disregarding "history" knowledge and "learning" is shown, and the third is postmodern collage in structure. Yang Chunshi's aesthetics has two points in content, and one point in theme can be discussed. There are two points in aesthetic content: one is that its system structure creates a kind of conceptual tendency, that the ideal and meaning of beauty should be expressed by concept and definition, an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concept and definition is the most advanced. This is exactly contrary to the nature of beauty; Second, in order to solve the opposit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the aesthetic image is emphasized, but the existence of aesthetic image is ignored, which hinders the in-depth study of the content of beauty. One point on the aesthetic theme is to define a lofty ideal as the essence of beauty and to accept both aesthetic theory and aesthetic activities from this essence. If Li Zehou's aesthetics (practical aesthetics) is the aesthetics of sanctity, then Yang Chunshi's aesthetics (anti-practical aesthetics) is the aesthetics of forcing everyone to be holy.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以宏;;通俗歌曲和短信:文学抒情话语的悖论——“大众化文学现象”个案研究之四[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吴俊;;浅析文学的形而上品质——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为例[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3 杨春时;;关于《美学》的答辩——与张法对话[J];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09期

4 王妍;吕丽;;电视民生新闻的美学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5 王伟;;文本意义的主体间性建构——从审美理解谈“解释学论战”[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孙璐璐;;一纸灵魂的处方,一曲生命的悲歌——再读《红处方》[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詹艾斌;;主体伸张的文学理论建构理路问题[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年04期

8 索松华;;美学是研究审美现象的科学——兼论生活美学的合法性建构[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9 何雅文;;从符号学角度论诗歌的对等翻译[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10 李翰烘;邓天杰;;后现代关于名著改编的审美问题[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索松华;;美学是研究审美现象的科学——兼论“生活美学”的合法性建构[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文敏;论《堂吉诃德》之后现代性[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钟晓文;论罗兰·巴尔特的解构主义思想[D];福州大学;2005年

3 朱继生;荒诞美学范畴的生成及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4 何丹;对花溪旅游资源的美学思考[D];贵州大学;2006年

5 曹姝;论徐霞客寺庙审美观及其现实意义[D];贵州大学;2007年

6 陈宁;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审美维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7 杨欢;天津大学艺术特长生美育实践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07年

8 李辉;灵魂在杰作间的奇遇[D];厦门大学;2007年

9 邓珏;梁实秋与中国古典主义文学理论与批评[D];厦门大学;2007年

10 王伟;和谐世界的理念架构[D];厦门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春时;;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化: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杨春时;;审美超越辨正——兼答赵晓芳《后实践美学与审美意识形态》一文[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杨春时;从实践美学的主体性到后实践美学的主体间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4 曾军;;不彻底的后实践美学体系建构——评杨春时的《美学》[J];中州学刊;2007年01期

5 张玉能;主体间性是后实践美学的陷阱——与杨春时教授商榷[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张玉能;实践的自由是审美的根本——与杨春时同志商榷[J];学术月刊;2004年07期

7 林朝霞;;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在论争中发展[J];学术月刊;2007年04期

8 杨春时;林朝霞;;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的意义[J];学习与探索;2006年05期

9 章辉;;后实践美学与美学原理写作的困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杨春时;主客体关系与当代美学建构 从实践美学的主体性到后实践美学的主体间性[J];学术月刊;2002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贾洛川;;试论我国未成年劳教人员矫正制度的特色及发展[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3 谢朝霞;;浅析广告英语的语言特色[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俞国玉;;宁波市图书馆网站的地方特色服务[A];公共文化服务与图书馆实践的创新——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刘佳;纪云西;周福生;;周福生教授诊疗脂肪肝施治特色[A];第二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6 石大明;;出版特色的策略[A];科技编辑出版研究文集(第五集)[C];1998年

7 幸建华;孙孝云;;科普期刊如何办出自身特色[A];湖北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卿笃超;赵静;;浅谈现代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以许昌市双龙湖广场规划设计为例[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8卷)[C];2007年

9 邱亲仁;;辞书学与双语词典学理论的新突破——读《辞书学与双语词典学探索》[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黄颖;;整合资源,创建特色校园文化[A];贯彻“十七大”精神,,建设先进校园文化——广西首届校园文化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四川 陈路;浅谈网格的典型体系结构[N];电子报;2008年

2 ;电联关注面向用户基于业务的体系结构[N];人民邮电;2001年

3 安烨;企业门户的特点及体系结构[N];网络世界;2001年

4 ;诠释智能理念 奠基存储未来[N];计算机世界;2003年

5 刘钝;我国研究成果对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产生重大影响[N];大众科技报;2007年

6 ;思科演示IP网络体系结构[N];中国电子报;2000年

7 ;新砖瓦精装新数据中心[N];网络世界;2006年

8 彭芳;更新ASIC体系结构[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9 李贵林;瑞星:网络杀毒取决于体系结构[N];计算机世界;2002年

10 憨墨;构画20世纪出版学的体系结构[N];中华读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醒策;基于强化学习和群集智能方法的多机器人协作协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2 李治军;美韩同盟与东亚安全:一种结构主义理论的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3 夏绪辉;逆向供应链的体系结构及其物流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4 杨建宇;基于组件的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5年

5 董艇舰;基于开放结构数控系统引导型二次开发仿真平台构建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6 孟宪松;多水下机器人系统合作与协调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7 林川;基于立体跨层体系结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能量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7年

8 耿文莉;中国林产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9 严勇杰;多机器人系统协调与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10 甘永;水下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体系结构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小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2 唐新发;论文学的主体间性和意义生成[D];厦门大学;2002年

3 杨平;现象学美学视野下的艺术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4 梁琦;翻译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毕曼;“味象”之“味”的心理透视[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马胜利;浅析湖南高师水彩画教学特色[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思彤;日本老年大学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周玲玲;从艺术审美看杨春时的超越美学思想[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9 苏静;走向主体间性的道德教育[D];河南大学;2004年

10 郑小丽;普通高校市场化改革的发展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138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3138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5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