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的突围及其困境——新时期审美文化主题研究
[Abstract]:Since the new era, the body, which has been hidden in the depth of the private domain, has begun to leap into the public discourse space on a large scale, and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thematic images in th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culture scene. The appearance of body image breaks the long-standing visual taboo and rational cage, and rewrites the traditional social value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publicity, the body is inevitably controlled by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ommercial forces, which makes it have to face the crisis of appearance, power and cavita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liberation. As a place where power converges and competes, the body has become an unavoidable theoretical topic.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红春;当代中国私人领域的拓展与大众文化的崛起[J];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程金福;论广告艺术的形成及其艺术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吴强;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美学释义[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4 伏爱华;自由享受与自由选择——试析庄子自由与萨特自由的异同[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5 王兆良;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6 管在高;非营利组织与社会中介组织概念之辨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彭晶晶;网络传媒——公共领域再次转型的契机[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1期
8 穆亚一;消费异化的产生与危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曾耀农;中国近期电影后现代性进程[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10 金民卿;后现代精神和中国大众文化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晓慰;;谁的声音更响亮?——析经济权力旨趣规范下的大众传媒[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2 吕尚彬;;后现代广告: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张翼;;市民社会的叙事宝典——评DV的文化传播意义[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4 孙五三;;批评报道作为治理技术——市场转型期媒介的政治-社会运作机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5 曹晋;;中国大陆另类媒介的生产:以《朋友通信》为例[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6 郭权;;潜舆论外显化的限制——对舆论传播现象的反思[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7 刘可铄;;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二次改革:“公共新闻”——有节制的多元对话[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8 贺建平;;消费社会的炫耀性消费与广告的意义建构[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9 苗海强;曹海涛;;公民社会与中国农村[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杨秀香;;走向制度化的伦理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道德建设的反思[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保和;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论[D];上海戏剧学院;2003年
2 温波;南昌市新生活运动研究(1934-1935)[D];复旦大学;2003年
3 卫景宜;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论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中国文化书写[D];暨南大学;2001年
4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5 柯佑祥;民办高等教育盈利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6 邱本;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黄斌;文化发展转型与国家的作用[D];暨南大学;2001年
8 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吕坤良;网络言论传播引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10 余颖;城市结构化理论及其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晋升;论传媒引导和受众参与的意识互动[D];暨南大学;2000年
2 高健;康德的启蒙思想及其对德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3 沈小风;九十年代热点电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刘水平;精英艺术:神的诞生与隐退[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华;网络文学初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孙万菊;从建构后现代精神到建构后现代社会[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檀巧芳;九十年代中国纪录片研究二题[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8 黄佳能;现代性精神与后现代叙事[D];安徽大学;2001年
9 张海夫;《论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思想及意义》[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张彩红;新时期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D];郑州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新颖,吴岱霞;审美文化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求索;2004年05期
2 李红春;;私人领域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影响[J];文史哲;2006年03期
3 刘雁琳;九十年代成人审美文化趋势[J];中国成人教育;1997年02期
4 郑海英;唐宋审美文化意识的嬗变──从“逸”的范畴谈起[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5 李红春;;新时期审美文化场景的三大主题[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宋生贵;当代中国审美文化前瞻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1994年12期
7 周宪;审美文化中的工具理性和表现理性[J];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04期
8 刘伟林;21世纪:审美文化与比较美学[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9 常俊玲;略论现代科技对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影响[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10 李华林;;另类的身体展演——“性别中庸”的提出及其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安翔;;审美文化视野下的生态写作[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桂强;;景观美学的自律与他律[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姚文放;;新中国的三次“美学热”[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杨岚;;新世纪中国审美文化发展的六大趋势[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黄河涛;;企业审美文化与审美文化产业[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王旭晓;;现代消费审美化与美学在经济领域的作为[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肖建华;;新疆自然风光的现代美学价值[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于乃昌;;走进边缘——中华美学格局中的中国少数民族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童庆炳;;毛泽东的美学思想三题[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傅守祥;;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身体美学[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晗宁;促进审美文化向现实拓展[N];中国文化报;2008年
2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姚文放;审美文化呼唤“中国经验”[N];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在实践中提升上海审美文化[N];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毕会娜;新形势下的新发展[N];文艺报;2008年
5 赵勇;审美文化与消费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9年
6 薛永武;从审美文化看人才美学[N];光明日报;2005年
7 张晶;审美文化的现代性内涵[N];中国文化报;2009年
8 陈静;审美文化研究的新拓展[N];文艺报;2004年
9 宋洁;无处不美的美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10 晓刚;在坚持中不断创新[N];中华读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庞飞;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审美风尚的变迁[D];山东大学;2005年
2 刘继平;周来祥和谐自由论美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艳艳;先秦儒道身体观及其美学意义[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水芬;生态美学与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价值倡导及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2 刘月;转型期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3 杨爱红;电子传媒对审美文化的冲击与传承[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王莹;论宋代审美文化与宋代日常生活的融合[D];兰州大学;2008年
5 赵立如;审美文化的传播者—常任侠美学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6 傅前景;当代中国农民审美心理特点及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洪畅;论中国古代市民阶层审美文化的发生、发展及其特点[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茁;生命美学与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9 苏文宝;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审美的沉沦与超越[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10 郭少丹;消费与审美的对话[D];西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693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369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