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公共领域的发展与审美经验的变迁
[Abstract]:As a social place for free expression and equal exchange of views, the "public sphere" of an era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shaping people's way of thinking, behavior and emotion. And influence the formation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imperceptibly. In the ancient Greek city-state system, the "public sphere" with the square as the core played the role of collecting citizens' opinions and unifying the will of the city-state. This kind of political democratic game and the individual and group in the tragedy and sculpture art at that tim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ensibility and reason is consistent. In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unity of church and state in the Middle Ages, the "public sphere" centered on the church was seriously alienated and distorted, which was restricted by the belief. Clamping down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mysticism and asceticism of the music and architectural arts of the time. In the context of a modern democratic society, the "public sphere", with Parliament as the core, plays the role of balancing political parties and stabilizing the social situation. The checks and balances between radicalism and conservatism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romanticism and realism in literature and art at that time. In the context of post-moder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ultural diversity and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the "public sphere" has a complex situation of multiple layers, diversity and pluralism, which has no center. Borderless state also directly or indirectly affects people's aesthetic experience.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3 徐庆年,王达敏;钱钟书与休谟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4 吴怀东;;历史 现实 方法——欧洲浪漫主义思潮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胡友峰;;实践理性:康德美学的超验之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陈祥明;论科学美及其美感[J];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7 蒯群;;简论席勒美育思想之现实价值[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张玉能;英国经验主义美学论审美趣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殷明明;;技术进步与艺术的民主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胡宁非;;《文赋》论创作的技艺与灵感——试与《伊安篇》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志国;;窗中·风景——叶维廉诗歌的存在之思[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于春生;;市民新闻与公民媒介素养[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av本;;以屈原为例:西方浪漫主义阐释的有效性问题[A];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00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4 王云;;消极补偿:中国特色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实践[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5 周良娥;;《活着》的文学人类学解读[A];2010年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汇编(现代文学部分)[C];2010年
6 王巧贞;;以经验概念为基础的杜威艺术哲学[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汤晨;;略析色彩对审美心理的影响[A];2009年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张子杰;卢章平;;浅析体验设计驱动下的网络经济[A];2009年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任岩;;甘肃安多藏族民居装饰图纹的构成形式[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10 吴克明;;网络文化的政治哲学审视[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6 李海燕;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李凯;儒家元典与中国诗学[D];四川大学;2002年
9 田春;审美知觉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10 胡泓;从他者到他们[D];河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婧;从西方绘画中的“丰满”女性形象看艺术夸张[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达夫的情爱生活与其文学创作[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刘洋;民国前期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周丽雯;说海透珠——论吴兴华的作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李进;时空交错下的别样言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符熠;生——梦——死:尤金·奥尼尔艺术世界的狂欢化特征[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凌;现代社会的困境与救赎[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媛媛;中国意象油画的色彩表现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彦章;;中国公共领域的发展与审美经验的变迁[J];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04期
2 矫海霞;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陶东风;;“艳照门”事件显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双重危机[J];花城;2008年03期
4 ;近年美国关于近代中国城市的研究[J];历史研究;1996年01期
5 黄专;作为公共领域的中国当代艺术[J];美苑;2001年01期
6 张辉;金恬;;如何正确使用进入公有领域的作品[J];中国美术馆;2006年10期
7 王晓燕;;英国妇女与资本主义公共领域的建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王晓渔;;当代中国文学为何退出公共领域[J];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9 欧阳可惺;;公共性:作为社会公共领域的少数民族文学学科[J];民族文学研究;2009年03期
10 王沛;;从公共性嬗变看现代影院发展特征——以成都影院为例[J];电影评介;2006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郎晓波;;城市化进程中“村改居”社区公共领域的再建构:一个经济社会学视角[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原平方;;社会网络化(SNS)与中国公民社会想象[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雷润琴;;对我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 2020年)》的公共性解读[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4 龚群;;论公共领域与公德[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5 张怡;;和谐语境中的多元表达——从“两会”博客看博客作为公共领域的政治传播功能[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6 刘洪岩;马宇歌;;找骂:走进“范跑跑”——网络社区作为公共领域的可能性探讨[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7 曹堂哲;;公共领域中行政的性质——兼论公共管理学科的一种新构想[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陈钢;;公共领域型变的传播学观照[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9 刘启亮;;会计事项、准则公共领域与会计信息真实性——基于会计准则配置格局的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10 曹闻民;;公共性的特质——兼论市民社会与公民社会[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晋伟 记者 黄玲;财政支出向公共领域倾斜[N];四川日报;2006年
2 姚远(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所副教授);中国人口的历史变迁及普查[N];北京日报;2000年
3 赵过渡;公共领域中"官民行为"的标准化[N];南方日报;2006年
4 记者 蔡朝阳 通讯员 田向阳 王昕 朱卫平 陈俊才 熊国春 曹先明 卢峰 杨体锋 王义功;梦里水乡别样情[N];湖北日报;2009年
5 闻迪;Google在线图书馆提供公共领域著作完整内容[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6 记者 王斗斗 见习记者徐伟;各国司法面临三大基本矛盾[N];法制日报;2006年
7 张雪涛;公共领域仍是北京财政支出“大头”[N];中国税务报;2008年
8 魏华林;保险功能的历史变迁[N];中国保险报;2003年
9 记者 高剑巍;信息公共领域悲剧何时休[N];国际金融报;2005年
10 许纪霖;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公共领域[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彦章;公共领域的审美经验[D];山东大学;2007年
2 张,
本文编号:23702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370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