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审美:现象学的还原——杜伏海纳美学思想述评

发布时间:2018-12-12 03:10
【摘要】:正 一、审美客体与审美对象杜伏海纳在美学中的工作,是要为现象学的意向还原而寻根溯源。“美学在考察原始经验时,把思想——也许还有意识——带回到它们的起源上去。这一点,正是美学对哲学的主要贡献。”(杜伏海纳《美学与哲学》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P1。下引此书只注页码。)在传统美学中,柏拉图式的超验意识,超越主体性去追求一种客观的普遍性,这就带来了一条与人的原始经验相背离的路线——因为人与世界的原始统一性被割裂了。美因此被规定为永恒整一的美的理念。康德式的先验意识把主观的普遍性观念引用于美学中,并通过“美是道德的象征”这一命题萌发了人与自然(世界)和解的思想,而黑格尔的历史概念揭示了人
[Abstract]:First, the aesthetic object and the aesthetic object du Voehner's work in aesthetics is to trace back to the source of the intention of phenomenology. "Aesthetics, in examining primitive experience, brings ideas-and perhaps consciousness-back to their origins. This is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aesthetics to philosophy. " Duvohina, Aesthetics and philosophy, Chinese version,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1985, P1. This book is quoted with page numbers only. In traditional aesthetics, Plato's transcendental consciousness and transcendental consciousness pursue an objective universality, which leads to a line that deviates from man's original experience, because the original unity between man and the world has been separated. Beauty is thus defined as the idea of beauty as eternal whole. Kant's transcendental consciousness introduces the subjective universal concept into aesthetics, and through the proposition that "beauty is the symbol of morality", it germinates the idea of reconcili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world), while Hegel's historical concept reveals man.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祥明;萨特美学思想述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2 张任之;;舍勒思想发展中的“谜”——兼评斯佩德《舍勒的伦理学人格主义》[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徐应江;思维、直观、构造——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基本思想初探[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4 段建军,李乖宁;现象学还原的美学现身[J];唐都学刊;2004年04期

5 张玉能;;现象学的意向性对象与文学思想[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张玉能;;现象学的主体间性与德国文学思想[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魏久尧;胡塞尔现象学的革命性及其内在矛盾[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王振成,刘少华;当代体育的时间之维——当代体育哲学文化反思之一[J];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10期

9 郅友昌;孟霞;;俄罗斯学者视野中的语义三角模式[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范龙;;现象学:一种可资传播学借鉴的哲学方法[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鹏周;;树、山、水:布依民族主体间性审美特质[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能昌;;高校学报篇题的编排要讲究形式美[A];学报编辑论丛(第七集)[C];1998年

3 周安华;;美学与高科技时代[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4 刘成纪;;重新认识中国当代美学中的自然美问题[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胡健;;理学与美学札记[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6 胡经之;;超越古典[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范藻;;美学 怎样面对电视文化的时代挑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闵南萍;;语言学、美学与护理心理学的关系[A];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会议暨专题讲座论文汇编[C];2000年

9 杨玉东;;精品科技期刊审美价值构成原则分析[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10 曹延;;漫议编排规范化与编辑审美[A];学报编辑论丛(第三集)[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与伦理和谐 就是建筑的美[N];广东建设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程洁;回归实事:政治的美学之维[N];社会科学报;2003年

3 何树彬;“在家上学”挑战欧美学校教育[N];文汇报;2004年

4 青敏;德固赛的安全美学[N];中国质量报;2003年

5 张黔;物象美学的理论基础[N];光明日报;2003年

6 丰书;电影的美学世界[N];中华读书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丁明豪;生活家靠美学营销实现产业突围[N];中国企业报;2010年

8 崔卫平;美学乃伦理之母[N];北京日报;2003年

9 崔卫平;美学乃伦理之母[N];中国邮政报;2004年

10 韩德信;生态美学——美学转型的一种尝试[N];文艺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4年

2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刘旭光;海德格尔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3年

4 赵彦芳;作为伦理学的美学:从康德到福柯[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侯传文;话语转型与诗学对话[D];四川大学;2004年

6 Cecilia Gulyas(邢淑仪);中医整体观念与波动、共振现象相关性的探讨[D];天津中医学院;2005年

7 马正应;退溪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曾思艺;丘特切夫诗歌美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俏梅;中国当代文学的身体叙写(1949-2006)[D];中山大学;2007年

10 周俊玲;建筑明器美学论[D];西安美术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02年

2 姜辉;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D];吉林大学;2006年

3 潘岗;老子的非主体美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4 谢海长;华兹华斯美学:超越自然的人文主义思想[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罗鸣;稼轩词审美阐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陈实;试论多媒体教学中的美学现象[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雷琼芳;论荀子礼学思想的美学诉求[D];新疆大学;2007年

8 苑坤;试论神仙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D];厦门大学;2009年

9 王怀春;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怨美[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10 钱正;解读意识形态广告[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737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3737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3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