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造化自身的闪耀——马克思、海德格尔及后主体主义的理解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arx and Heidegger's criticism of western metaphysical subjectivist philosophy, aesthetics and the thought of "self-nature" which occurred from the origin of existence, this paper thinks about the possibility of establishing a kind of "post-subjectivity" aesthetics. It links Heidegger's thought about Ereignis with the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and aesthetic thought of "creation" in China, and reinterprets the meaning of "creation" as the origin of the presence stat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occurrence of artistic beauty in creation.
【作者单位】: 《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
【分类号】:B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天庆;论“情操”及“情-操”——一种存在论意义的探讨(论纲)[J];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任恒;人文主义的职业教育价值观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16期
2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王列生;主体缺席的概念晚餐——关于当代文学批评失态的一种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4 方军;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兼谈一种思维方式的革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吴兴华;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6 徐振轩,徐叶;海德格尔视野里的现代技术与人类命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潘德荣;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杜军虎;;后现代主义对“人类中心论”的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陈绍山;关于消费的哲学反思[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潘盛;旷野的呼唤——萧红作品中对于人的异化主题的现代观照[J];安康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2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3 仲辉;;对海德格尔“纳托普报告”的再“观看”[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天庆;;自身性与意识形态的可能限度(草纲)[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耘;;“八识”中的主体间性[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陈阿兴;李希刚;;论流通产业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基于规范与实证视角的分析[A];首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理论及其测评技术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付长珍;宋代理学境界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郝文杰;石涛画学与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7 徐峗;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存在论基础[D];复旦大学;2003年
8 赵卫国;海德格尔的时间性与时——间性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张思奇;中国行政区域经济发展与政府作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尧新瑜;学校道德课程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迎年;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中的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陈向阳;电视新闻话语分析举隅[D];暨南大学;2000年
3 邓红;论威拉·凯瑟拓荒小说中的死亡意象[D];暨南大学;2001年
4 陈振华;刘震云小说论[D];安徽大学;2001年
5 艾战胜;波普尔理解理论的理解[D];中南大学;2002年
6 马卓;论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王又佳;彼得·艾森曼的建筑话语[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8 王宏;加入WTO的效应——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看[D];黑龙江大学;2002年
9 马宇飞;理想世界的建构与现代性的失落[D];黑龙江大学;2002年
10 王俊;存在话语与历史回归[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毓英;;美籍学者杜维明教授谈儒学研究的途径[J];哲学动态;1980年09期
2 郑涌;;异化、扬弃概念与黑格尔美学[J];文学评论;1980年06期
3 何乾三;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续四)[J];音乐研究;1981年03期
4 黄禧;;介绍时枝诚记的敬语理论[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1年03期
5 高尔太;;关于人的本质[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6 王树人;;论黑格尔对自由的探索——为纪念黑格尔逝世150周年而作[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7 T.罗克莫尔;张伯霖;;费希特在马克思思想中的影响[J];世界哲学;1981年03期
8 商戈令;;有关主客体概念及其关系的几点探讨[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
9 刘远东;谈电影的本色表演[J];文艺研究;1983年03期
10 兰秀良;黑格尔对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命题的评析[J];哲学研究;1983年09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应章;增强德育实效性一着棋[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苏婷;培育主体性 增强实效性[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江苏锡山市华庄高级中学 王惠东;“学生主体性”管理模式初探[N];中国教育报;2000年
4 王惠东(作者单位:江苏锡山市华庄高级中学);学生主体性管理模式初探[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陈思;培养幼儿主体意识[N];中国人口报;2000年
6 ;加快农村法制化进程[N];光明日报;2000年
7 李楠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及其现代意义[N];光明日报;2000年
8 湖北省省直第一保育院 袁 芒;教师主导与幼儿主体的关系[N];光明日报;2000年
9 方锡球;人文关怀在文学中的维度与要义[N];光明日报;2000年
10 渝江;轻质材料:防弹汽车新选择[N];金融时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明生;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张希希;论有效的课堂交往[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余达淮;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斌;意义与结构[D];暨南大学;2003年
6 赵中建;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孙振东;教育研究的主体性问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林晖;康德的实践理性中的兴趣问题[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刘志军;发展性课程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德林;主体性的神话与消亡[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2 吴冬梅;朱熹的“持敬”说读解[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许海兰;[D];郑州大学;2000年
4 刘丹寅;论文学鉴赏的主体介入[D];暨南大学;2000年
5 蓝国桥;“逻辑—心理”结构[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6 尚爱林;关于思想政治课的主体性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7 郭庆兰;导学式五步教学法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8 窦春玲;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个性教育[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9 卢山冰;网络、网络主体与网络外部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10 吴秀霞;论人的主体性及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构建[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3743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374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