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力批判》中判断与愉悦感的先后
[Abstract]:Critique of judgment refer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udgment and pleasure, which appears to be contradictory. Through the redefinition of "judgment" and "pleasure", the internal aesthetic schema in judgment criticism is constructed. It demonstrates h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udgment and pleasure can be the key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aesthetic judgment.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徐庆年,王达敏;钱钟书与休谟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陈祥明;论科学美及其美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4 王金龙;生活经验转化为审美经验的心理功能分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5 李淑言;结构主义对美国文学研究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6 李剑;论比较教育的目的性与审美性[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7 王一川;通向中国现代性诗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8 李军学;论喜剧艺术的本质[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陈吉猛;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审美主义倾向论略[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邓双林;论音乐美的纯粹性——对音乐本质的思考之三[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av本;;以屈原为例:西方浪漫主义阐释的有效性问题[A];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00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凯;儒家元典与中国诗学[D];四川大学;2002年
2 田春;审美知觉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3 胡泓;从他者到他们[D];河南大学;2003年
4 向宝云;曹禺悲剧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5 陈迎年;感应与心物——牟宗三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7 于东晔;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D];苏州大学;2003年
8 钟锡南;金圣叹文学批评理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9 郎晓玲;十八、十九世纪中英鬼小说主题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10 郑国庆;落幕[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丽巍;“主体性”视野下的康德、克罗齐美学思想[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冯巩;相声艺术创新的探索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孙宁;“文气”的生命内涵与美学意蕴[D];西北大学;2002年
4 王美钦;写实油画技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2年
5 余学玉;由理性向非理性过渡的桥梁[D];安徽大学;2002年
6 张鑫;爱伦·坡短篇小说的现代性[D];湘潭大学;2002年
7 袁继灵;三曹及其诗歌[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刘晓春;叶燮《原诗》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夏燕;论电影艺术接受的审美规律[D];贵州师范大学;2003年
10 雷泽兵;感伤的行旅[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文君;;浅谈日常生活审美化对康德审美判断四契机的冲击[J];大众文艺;2011年14期
2 徐迎新;;人格审美与感性重建——梁启超美学的现代性维度[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胡友峰;;“自然与自由观念”在德国古典美学中的逻辑演进[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4 高建平;;美学的文化学转向[J];阅江学刊;2011年03期
5 高建平;;美学的文化学转向[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张大为;;政治哲学视野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J];山花;2011年17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平;;“审美代宗教”说的文化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饶道庆;探究康德美学心路的一部力作[N];文艺报;2011年
2 岳介先;自然与自由观念如何向美学生成的[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陆扬 复旦大学中文系;“观念即艺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元骧;保持人的独立和尊严[N];温州日报;2011年
5 樊志辉;全方位的审美观照[N];光明日报;2002年
6 薛永武;康德美学的哲学出发点[N];光明日报;2004年
7 张政文;康德美学思想对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的影响[N];光明日报;2001年
8 本报特约记者 杨玉娟;世界美学大会与中国[N];中华读书报;2010年
9 张政文;康德对二十世纪中国当代美学的主要影响[N];光明日报;2001年
10 ;东西美学的邂逅[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沈建平;趣味与德性[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钧剑;康德美学在中国60年的接受史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2 白雪;论康德美学中的自由观[D];山东大学;2012年
3 刘凯;康德美学中的自由[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姚爱斌;中西美学审美类型论比较——康德美学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对话[D];安徽大学;2001年
5 杨阖;康德美学思想的人文精神[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6 汪涛;唯美主义与康德美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7 万梁铖;十八世纪美学中的“自由”观念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8 梁海钢;审美与自由[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9 李增杰;审美救赎何以可能?[D];山东艺术学院;2011年
10 马军英;试论康德对王国维和巴赫金美学思想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3757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375702.html